首页 > 学院 > 榜样人物 > 正文

山沟沟里的送变电人

2016-07-17 16:11:50 来源:

青山环绕,溪水潺潺,绿树葱荣,鸟鸣枝头。这是浙江省兰溪市内的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时至正午,虽已是立秋时节,但夏日的热情仍未减退,一波波炙烤着大地。不远处传来了一阵阵机械声、吆喝声,打破了小村庄的宁静。一群工人在一名中年男子的指挥下熟练地将一台台电气设备安装到指定位置。男子镇定自若,重逾千斤万斤的设备在他和工人们手里显得如此“乖巧”。这里是浙中1000千伏变电站安装现场。男子名叫张国强,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浙中1000千伏变电站项目经理。

1000千伏浙中站工程是浙北-福州输变电工程的一部分,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是我国继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淮南—浙北—上海工程之后的第三个特高压交流工程,也是我国特高压电网进入加快发展、规模建设新阶段的标志性工程。作为浙北-福州输变电工程的重要枢纽,浙中站落点兰溪市柏社乡,四面环山,占地约209.61亩。它的建设对于华东特高压主网架,缓解浙江“十二五”电力紧缺,保障电力长期稳定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如此重大工程的项目经理,张国强同志深知自己责任之重。这位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学生,将自己的整个青春奉献给祖国电力建设事业。从业十余载,经张国强手里建设的变电站遍布全国。从吴越名镇枫泾,到“中州咽喉,江南屏障”淮南,再到青藏高原腹地、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格尔木,都是张国强同志曾经奋战过的地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张国强同志的电建之路并非一马平川,但他硬是用他那老牌工科生遇到困难决不低头的专研劲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枫泾换流站,在软母线安装环节,按照软母线施工方案,首先需要放样并考虑软母线的下料长度。然而,受海边风力的影响,常规的钢卷尺直接测量法和碳素钢丝间接测量法测量不够准确,软母线下料安装后,弧垂不是偏大就是偏小,驰度偏差也比较大。张国强深知软母线安装质量对整个变电站的外观质量和运行安全的重要性,他发挥工地上青年突击队的专研能力,带领着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成功地研制出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完成了软母线安装的技术。在格尔木变电站,高原稀薄的空气、昼夜较大的温差、随时“拜访”的沙尘暴给项目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恶劣的工作环境严重挫伤了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张国强既要安抚工人们的情绪,保证工程的进度,还要攻克高原施工带来的技术难题。在海拔3300米的高寒地区进行750kV、330kV GIS的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由于昼夜温差达到了20至30摄氏度,不能够满足浇筑过程环境温度在15摄氏度的要求,过往的工艺又无从参考。张国强发挥团队的力量,借助蔬菜大棚的理念,将防沙棚改造成“暖棚”,引入电子温控技术进行实时测量,运用电子发热技术,解决了混凝土搅拌和泵车输送管道冻结的难题,同时提高了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并形成了《高海拔、高寒地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的QC成果,目前已经在行业内推广。2014年初,中国建筑业协会建造师分会授予张国强同志“第四届全国优秀建造师”就是对他的最好的肯定。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这一次,浙中站的现场施工也非一帆风顺。在安装1000kVGIS时需要预埋接地抽头,按照以前的方法很容易造成接地位置偏移,混凝土浇筑之后位置偏移更严重,抽头方向容易偏差,并且出现过偷盗抽头情况,给GIS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张国强同志联想到以前安装软母线的方法,运用GPS精确定位接地抽头安装位置,并首次使用了接地桶,接地抽头成功安装。而在安装构架时,由于是和土建同期施工,现场环境不允许300-400吨的常规大吊车进场,张国强同志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使用履带式吊车施工,实践证明,王全符合现场要求,构件一次吊装成功。

如今,张国强同志已近不惑之年,但举手投足间仍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只是眼角的些许皱纹,晒的黝黑的皮肤暴露了他这十几年奔波在外、日晒雨淋的不易。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现场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哪怕是夜幕降临,他也会去现场检查工人们白天施工的情况。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磨练了他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也感染了身边的人们,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的年轻员工都以他为学习的榜样,资料员每天细致统计工程进度,安全员严格把关现场安全,工人们施工热情高涨,工程质量广获好评。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当别人在温室里枯萎凋零之时,身处送变电行业的我们,要像那梅花一样,愈是风欺雪压,愈要开得精神,开得秀气。”张国强说道。

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权威指南在这里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

近期,一张包含103种垃圾的垃圾分类列表在网上热传,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4个分类下,每一类都列出了20多种垃圾。因为内容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