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吉林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是吉林地区唯一的高压带电作业班组,担负着该地区3000多公里输电线路的带电检修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相关工作。他们经常要顶严寒、冒酷暑,在野外几十米高空进行带电作业。高处作业难度大、技术复杂度也高,每次作业,他们都像在刀尖上起舞。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高压线上的“特种兵”。
以创新提质
6月7日星期日,“铃铃铃……”正在医院陪护生病母亲的带电班班长李桂杰的电话响了起来,他一看是单位专责张吉林打来的,马上接起。原来是66千伏红旗分线两基钢管塔间架空地线上缠绕了一只足有四五米长的风筝,缠绕点在一段导线的中间。李桂杰看了看母亲,愧疚地说:“妈,单位有点儿事,我得去处理一下,您自己待着能行吗?”“去吧去吧。妈知道你忙,妈没事,有问题我就叫护士!”李桂杰的母亲让儿子放心去工作。李桂杰匆匆赶到单位,带上班里那件新式“武器”,直奔现场而去。到现场后,短短几秒钟就将隐患轻松排除了。这里所说的新式“武器”,名曰“火焰式导、地线异物清除器”,是吉林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实用工具。
说起创新来,李桂杰骄傲地说:“近年来,班组每人都有自主创新成果和项目,每年都有项目获奖。仅去年,我们就有5项自主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火焰式导、地线异物清除器’就是其中之一。”
带电作业班创新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带电班展室内,李桂杰指着陈列的珍贵老照片介绍说:“带电作业班在东北电力系统成立较早,成立之初就已经在工具改进上有所成就,自主研制的吊篮、木式卡具等都在当时的带电作业中派上了大用场。我们只是传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
有人总觉得创新难,觉得能创新的那都得是天才,是科学家。“远程监控指挥装置”的发明者卢乃强说:“为了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班组特别建立了创新教育工作室,一旦日常检修作业中遇到困难或者觉得存在安全隐患,大家在班后会的讨论中,都会自然地讨论到工器具的改进也就是创新。一个人提出设想,再融合全体人员的经验想法,上网查找相关知识,通过每周的QC活动一次次改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专利成果,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取之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带电作业班的这种创新,无疑做到了与生产实践“接地气”,真正实现了保安全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
以实训创效
带电作业班现有员工10人,其中新毕业大学生5人。该班组以落实实践教育为前提,充分发挥创新教育工作室的作用,利用室内典型故障辨识培训图板、线路绝缘子类型等资源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并结合“班组大讲堂”活动有效促进大家理论与实践双向提升,为吉林供电公司创收奠定坚实基础。
说到班组对新员工的安全和技术培训,到岗不足半年的青年员工高雪峰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今年4月,220千伏哈长线带电换销针,那是他第一次去现场,没有一点儿现场经验的他,显得手足无措。同组的老师傅看着他迷茫的眼神,就给他讲解起来,可是老师傅说的那些专业词汇,对高雪峰来说太抽象了,听得他一脑门汗。他苦笑着说,“我当时真的有点晕头转向了。”还好,第二天班组就针对最近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实训。这次培训,让他大开眼界,从各类杆塔绝缘子组装的讲解,到观看带有专门讲解的班组“技术大神”更换销针的影像资料,以及班组安全员针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的逐一分析和提醒……换销针的“玄机”就这样轻易地被他掌握了。经过多次不定期回顾和提问考试,现在他完全可以实际操作了。在吉林供电公司前期组织的“班组大讲堂”活动中,高雪峰都能走上课堂为大家讲解带电换销针了。他说:“真没想到班组的培训能做到这么好,比大学课堂上的授课都专业、都有效果,在我们班能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技术员任晖介绍说,仅上半年,该班组就开展各类实训42次,大大提升了“特种兵”们的技能。一些难度大,之前根本完成不了的带电作业,现在也能实现了。这么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停电次数,为吉林供电公司创收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今年以来,吉林供电公司带电班共实施带电作业31次,累计减少停电时间105小时,多供电量约394306千瓦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