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供电公司有个“创新达人”,他拥有30多项创新成果,其中5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在工作中,他能吃苦、有想法、爱创新,他就是配电检修室配电带电作业班班长王胜利。
有毅力:实施带电作业八千余次
“他很能吃苦。”王胜利的同事这样评价。
刚参加工作,王胜利就来到带电作业班。为了能早日上杆,他下苦功夫练习,跟在师傅们的身边,边打下手边学艺。别人休息了,他把干完的活再一个一个比对,默默把优劣点记在心里,自己照着样子练习。一年后,他零失误、零瑕疵完成首次上杆作业。
当时,带电班还负责巡线和线路检修。黄河边的小山峰上有3基杆塔需要清理,他主动找班长接下这个活。1基杆塔清理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王胜利爬上悬崖,稳稳地坐在杆塔上,细心地检查擦拭每个线路绝缘子,并更换有问题或陈旧的绝缘子,顺利完成了任务。当时的副班长孟宪民还为他写了首打油诗:“初生牛犊不怕虎,勇立潮头擦瓷瓶。”
1994年,王胜利当上了输电运检工区带电作业班班长。从此,“王班”这个称呼一直伴随他到现在。
带电作业人员工作时必须全身武装,穿上绝缘服后不但又闷又热,身体转动也不灵活。夏天开展带电作业,就像蒸桑拿一样;冬天完成带电作业后的温差变化,也让人难以忍受。而王胜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让我来!”这些年来,他累计开展带电作业8000余次,减少停电时间3.76万小时。
2011年,聊城供电公司成立配电带电作业班,王胜利担任班长。他组织制定班组标准12项,带领班组成员积极拓展10千伏配网带电作业项目,开展了带负荷更换刀闸、带电更换避雷器等17个带电作业项目。在他的带领下,带电作业班成功完成了首次旁路不停电作业和首次不停电更换分段开关等任务。
有想法:研发QC成果30多项
“他很有想法。”这是历任领导对王胜利的印象。
1995年以前,作业人员登杆只有“两件套”:脚扣和安全带。安全带只是将人和电杆拴在一起,保证人员不会“仰”下去,但不能避免人从杆上摔下来。
“怎么防止人员跌落呢?”王胜利开始琢磨。他想了很多办法,但又被自己一一否决。有一天,他在看一个国外伐树节目时,突然产生了灵感:能不能以活结或活扣的方式,用安全带将人和电杆连在一起呢?思路一旦被打开,行动就有了方向。很快,电力线路杆塔上下、高空移位防跌落装置应运而生。1997年,该装置在工作中得到应用,解决了人员高空作业的安全问题。
为了研制一种实用有效的铁塔架空地线起吊工具,王胜利查阅图纸、现场实测、收集数据,最终研制出220千伏线路铁塔架空地线起吊工具,可以减轻杆上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安全性。“一个工具就能省这么多事。”他十分兴奋,觉得“扼杀”了那么多脑细胞很值得。成果不断被认可,让他更加喜欢上了创新。
2011年冬天,带电作业班接到通知:一家企业急需用电,需要带电接火。当时刚下过一场雪,绝缘斗臂车在距作业点50米的地方寸步难行。王胜利带着大家用铁板铺路,才将斗臂车驶到作业点。“能不能研制一个不受地形限制的作业车?”他的脑子里又有了想法。经过分析,王胜利决定制作一个集旋转、升降功能于一体的带电作业绝缘平台。
经过多次改良,绝缘平台研制成功。它的承载力达150千克,调整角度为180度,固定口偏差小于0.5毫米,适用于绝缘斗臂车难以到位的10千伏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现场,大大提高了带电作业率。后来,这个平台获得山东电力质量管理成果二等奖。
目前,王胜利已经拥有创新成果30多项,其中有5项获得国家专利。
有孝心:照顾瘫痪父亲11年
“他是个大孝子。”街坊邻居、亲戚朋友这样评价王胜利。
1996年,王胜利的父亲突然因病瘫痪,而当时王胜利的儿子刚刚出生。一向不理家事的王胜利面对这一切,不知所措。“好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谈及当时的感受,王胜利依然十分难过。
父亲出院后,他请了保姆照顾父亲和儿子。但是这样一来,经济压力太大,他也担心保姆不尽心。思前想后,他让妻子辞去了工作,在家专职照顾父亲、孩子,自己也开始了11年病床前的守护。
他白天上班,晚上睡在父亲床边,日子变成了“两点一线”。为了防止父亲身上长褥疮,夜里他要起床,为父亲翻两到三次身。最初,他感到很疲倦,但慢慢地就形成了习惯,每天夜里一到点就醒。从父亲瘫痪到去世的11年里,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作为男人,说苦说累显得矫情。那些年里,老人一步也离不开人,孩子还小,妻子很累,我谁都得照顾。”说起过往,他的眼里隐约闪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