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能成专家,重复的事情认真做就会是赢家。”这是江苏南京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宫衍平的座右铭。他带领只有12个人的班组,承担着南京全部22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和500千伏输电通道运维任务,为南京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默默奉献着。
勤奋的“后进生” 1987年,宫衍平通过南京供电公司招工考试,成了线路班一员。 “动作笨又慢,耽误时间。”初次爬塔后,宫衍平给师父王新凌留下这样的印象。于是,他被安排给师父打了3个月下手。 为了改变师父的印象,宫衍平每天下班后,带着两块三角板去训练场独自练习,周末也都泡在那里。 “一开始只会用死力,手肘磨破了皮,大腿长时间夹紧电杆也酸得要命。”宫衍平回忆学徒生涯时说。 两个月时间,他磨坏了两条裤子和好几双鞋,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终于甩掉了“后进生”的帽子。 “带电作业看似复杂,其实就是熟能生巧,只要每个步骤熟稔于心,就能得心应手。”宫衍平说。 1991年,26岁的宫衍平第一次担任工作负责人,指挥更换变压器,他利用休息时间,提前到现场熟悉地形,把变压器的进线、出线图画在了笔记本上,现场指挥从容不迫。 宫衍平有本自编的“武林秘籍”,上面记录着所辖区域的电网结构、走向线路、薄弱环节以及各条线路、设备的故障特征和应对措施等。如今,这本秘籍已经更新到第4本。 徒弟洪露替宫衍平算过一笔账:从业29年,师父至少爬过4万基铁塔。 作为江苏省内开展500千伏和220千伏长江大跨越输电线路带电检修第一人,宫衍平已参加长江大跨越带电检修达1500余次。 29年间,南京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宫衍平也从站在塔下给师父打杂的毛小伙蜕变成了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专家、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专业领军人才。 执着的“发明家” 电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材料的广泛应用。2011年初,耐热导线逐渐普及,此类导线最高运行温度可达240摄氏度。然而,国内外带电作业现行标准均按照导线最高运行温度80摄氏度的要求制定,在此类耐热导线输电线路上开展带电作业没有合适的工器具,只能停电消缺。 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如何安全、方便、快捷地在耐热导线上操作,成了宫衍平的主攻重点。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耐热!”宫衍平说。一次,他在晚间新闻看到消防战士冲进火场灭火,一个想法冒了出来:消防衣可以耐得住耐热导线的高温吗? 第二天,宫衍平就托朋友去消防局一探究竟。但消防服的成本过高,分量过重,不利于开展带电作业。他又琢磨起来:炼钢工人的炼钢服行吗?随即,他在周末辗转去了30千米外的南钢及25千米外的梅山炼钢厂,但仍然一无所获。 宫衍平没有死心,他在上网搜寻各种资料的同时,和制作炼钢服的厂家保持联系,最终在厂家帮助下发现了适合在耐热导线上带电作业的隔热毡和隔热皮革。 只有材料还远远不够。宫衍平又自己动手,画了上千张图纸,反复和厂家商讨、试验……历经近3年反复试验探索,成功研制出了耐热导线带电作业专用屏蔽服及工器具。 “做这一切就是想给班组的兄弟们和自己多一份安全保障。”宫衍平说。 这套工器具的成功研制,避免了耐热导线消缺时的停电,减少了电量损失。经测算,南京电网每年因此直接减少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不仅如此,为了规范耐热导线的带电作业,宫衍平还根据实践经验编写了《耐热导线带电作业技术导则》,如今已成为企业标准,在江苏省内大力推广。该成果共申报国家专利11项,已获得2项发明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获得国网江苏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等多个奖项,并在湖北、上海等省级电网推广应用。 细致的“宫教头” 2000年,宫衍平成为带电作业班班长,承担着引领班组成员共同进步的重任。 “近几年,新进班组的大学生较多,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年轻人扛起重任,成了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宫衍平说。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让新进大学生取得带电作业许可证,他又当老师又做陪练,班组成员都亲切地称他“宫教头”。 2008年10月,大学刚毕业的巴东想进入带电作业班。“那时我在实训基地练习更换耐张单片绝缘子,做好安全措施后,宫师傅陪着我一起上塔。他带着绝缘棒,我的手法不正确,他就戳我一下,全程也不说话,特别严肃。”巴东想回忆道。下塔后,宫衍平对他说,凡事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年轻人书本知识多,实践经验少,有些地方多练练就知道了,以后训练还会陪着他。次年6月,巴东想顺利通过带电作业取证考试。 多年来,只要有新进员工,宫衍平都会拿着自己的绝缘棒陪着他们一起上塔训练。 3年前,宫衍平做了颈椎手术,更换了两节颈椎骨,从此告别线上作业。但每当有任务,他一定会出现在塔下,现场组织、指挥作业。 “师父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的细致。班长工作看似简单,每天安排工作就行,其实里面有很大的门道。”洪露说,刚进班组的时候,宫衍平把台账交给了他,起初他以为是自己电脑比老师傅玩得转。后来他才知道,宫衍平让他处理台账,是为了让他系统梳理每天的工作,这样能更快熟悉电网设备,对所辖线路也了解得更充分。“师父不会避重就轻,起初他安排你擅长的,增强自信心。一段时间后,他会为我们‘私人定制’,让我们去涉足弱项,提升技能水平。” 宫衍平还建立了班组微信群,让大家一起探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点的解决之道,他也会在群里和大家分享他的工作经验。如今,“宫教头”的一系列付出已有了丰硕的成果,该班成功培养出1名高级技师、3名双师、2名工程师,连续29年无违章作业、无人身轻伤事故、无人员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