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叔本华曾说,年老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对于黄少瑞来说,他喜欢这句话,并将此作为自己奋斗的信条,将青春与热忱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黄少瑞,31岁,中共党员,电力工程师,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器专业,工学硕士。2011年7月参加工作,现担任变电二次运检二班工作负责人。五年来,他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小徒弟成长为大师傅,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挫折,承受了无数压力,流淌了数不尽的汗水。如今的他,已经成为继电保护专业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验收、技改等大中型工程,为吴忠电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责勇担当
“在继电保护工作方面遇到问题,找他就对了!”在工作现场你常能听到同事们这样说黄少瑞,他不仅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工作经验丰富,并且自己掌握的技能和经验他总是竭尽所能、毫无保留地教给其他人。在变电站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为徒弟传授专业技术的场景。他总是会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针对徒弟不会的问题举一反三,让疑惑迎刃而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自己总结了《继电保护专业常见缺陷处理经验总结》,准备PPT等教学材料,为班组其他员工进行培训,促进了班组员工的成长。
2016年,黄少瑞接到了一项重大任务,担任110千伏买河变电站工程负责人。该项工程于7月1日正式开工,工期70天,期间经历7月、8月两个气温最高的月份,为整个工程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负责过中小型工程的改造、验收工作,此次还是他第一次负责大型改造工程,开工前,黄少瑞曾经说过:“这是我第一次负责这么大的工程,心里比较压力,就怕干不好。”他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大实话。这不是一个保护装置的改造,也不是几条线路的改造,而是一个110千伏的老站全站改造。
改造工程开工前,他多次去现场进行勘察,请教有经验的师傅,编写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在改造现场,只见黄少瑞从户内到户外,忙活个不停,“第一次负责这样大型的改造工程,很多地方都要考虑到,感觉脑子都要不够用了。”
“每一个信号都要认真核对,要达到零缺陷投运的要求,决不能有一丝放松心理。”作为工程负责人,工程施工期间,黄少瑞深知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他每天第一个开工,最后一个收工,这样坚持了整整两个月,改造工程圆满完成。
勤学不停歇
经过四年的本科以及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使黄少瑞掌握了丰富的电气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性的专业学习使他养成了善于学习、勇于钻研的习惯。在参加工作之后,他发现理论与实践仍然有一定差距,因此,每天下班后都要坚持继续学习,即使有时候从变电站收工回家已经晚上十点,他也会翻阅《继电保护工作原理》、《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等专业书籍。他在工作中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提高自己,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至今,工作五年间,共完成了十一本工作学习笔记。在总结专业工作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基于DSP的异步电机SVPWM控制技术的实现》、《基于IEC61850标准的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设计与分析》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电气自动化》, 同时论文《开关磁阻电机的机构参数设计以及优化》获得宁夏电力公司2013年度专业技术论文评比活动“三等奖”。
钻研无止境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无所得”,是黄少瑞一直坚信的信条。在日常工作中,他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各种解决方案。2014年,黄少瑞负责QC制作以及编写工作。在此之前,他从未独立完成过这项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历时一年的QC准备工作中,为了让QC材料做到精益求精,为了做出理想的实物,无数个周末,他为寻找合适的材料一遍遍往返铁市场;为了在舞台上做到最佳的展示,无数个中午,他和他的搭档放弃午休,一遍遍地排练;无数个夜晚,当他写完材料在凌晨关上办公室的门时只有夜空的星星伴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说不累是不可能的,说不辛苦也是不可能的,在最难熬的时候他激励自己,既然开始了这个课题就不能放弃。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由他负责制作以及撰写的QC成果《10千伏柜外操作升流线夹》获得了2014年吴忠公司QC发布一等奖第一名,宁夏电力行业二等奖,“海洋王”杯最高奖——优胜奖,国网公司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变电二次运检二班“开拓者”QC小组获得2015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青春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每个人都是登山队员,尽管道路坎坷,作为一名电力一线的继电保护工,黄少瑞将依然义无反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为吴忠电网的安全稳定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