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时期
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
高等学府之一,前身为1896年(
光绪22年)创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由时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光绪帝御笔朱批——西南交大出生证
王文韶以《奏为拟设立铁路学堂所需经费在火车脚价等项下酌加应用事》为题上奏
光绪帝设立铁路官学堂,后经光绪帝御笔朱批“该衙门知道”,在津榆铁路总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英文名称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即中华帝国铁道学院)。
吴调卿以津榆铁路总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1896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申报》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开始招生。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学堂教学被迫中辍。
1905年,因铁路建设人才匮乏及山海关铁路学堂卓越的办学成绩,
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筹备恢复学堂,遂选址唐山复校。因添办矿冶学科,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又因校址在唐山,故定名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
1906年8月初,学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报纸刊登招生广告,开始招生。
其时,学校已发展成为全国最为知名的工科学府之一。
西南交通大学民国时期
1911年,
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对学校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
罗忠忱教授到校任教。1913年9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和交通部指示,学校更名为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教育总长范源濂亲笔题写的“竢实扬华”匾
1916年,教育部组织全国专门以上学校评比,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获得第一,教育总长
范源濂手书“竢实扬华”匾额一方以为奖励。
1917年,毕业生
茅以升、
黄寿恒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
1919年,学校校友会正式成立,时任校长
章宗元及“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等被推举为理事。
至1920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已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工科学府,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如桥梁专家茅以升、教育家
竺可桢、民权运动领袖
杨杏佛、中国数学史第一人
李俨、北大地质学科的开创者
何杰、民国第一任矿产司司长
胡博渊、新加坡华人领袖
李光前、实业家
李国伟、中国植物学奠基人
钱崇澍、著名银行家
贝祖贻、机械工程学家
潘承孝、
何乃民,铁路工程巨擘
杜镇远、
侯家源等。
1920年12月,
北洋政府交通部长
叶恭绰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才”为由,
1921年7月合并改组后的交通大学标识
拟订统一教育办法,将交通部所属之上海、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合并改组为
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设立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现为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校(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和交通大学北京学校(现为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校由
罗忠忱、茅以升任正、副主任。
为了统一学科,沪校的土木科调归唐校,唐校的机械科调归沪校;沪校的管理科调归京校为大学部,京校原有系科改为专门部。 1921年7月1日交通大学完成改组工作;交通大学唐山学校设立土木工程科,统称为“理工部”。
1922年6月20日,交通大学改组为两所独立的学校。沪校为交通部
南洋大学,唐校为交通部
唐山大学。京校撤消,并入交通部唐山大学,称交通部唐山大学北京分校。
1926年秋,北洋政府交通部代理总长兼唐山大学校长
常荫槐筹建交通部唐山大学锦县分校,设管理、工程、矿冶三个系。这是东北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
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大门
通部指令交通部唐山大学改名
唐山交通大学。同年6月15日,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6 月 29 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改唐山交通大学为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上海的
南洋大学,因早已在国民政府管辖区内,改称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9年3月,唐山交通大学锦县分校独立,称东北交通大学,由
张学良兼任校长。
1929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再次将上海、唐山、北京三所交通大学整合为统一的
交通大学。在上海设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铁道管理学院;在唐山设立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在北平设立交通大学铁道管理学院北平分院。
1931年,学校增设矿冶工程系,因此,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标识
1931年,增设交通大学研究所唐山分所。
1932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唐山所在冀东地区成为前线。特别是冀东伪政府成立后,已实质沦陷于敌手。但学校在
孙鸿哲院长主持下,唯
唐山交大独挂国旗,全体教师及学生团结一致,在最前线坚持每一寸国土。如他所言“校墙以内地方,在国旗招展之下,是为真正的国土”。
[5-6]
自1921年与上海南洋公学、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共同组建
交通大学起,“唐山”与“交大”成为学校的共同名片,校名虽屡有变更,但
唐山交通大学成为学校校友心中共同认可的校名。唐院毕业人数虽少(每年不足五十人),但培养了大批英才,如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
林同炎、一代水利专家
黄万里、铁路建设大师
赵祖康、
汪菊潜、地质学家
方俊、材料科学家
周惠久、抗战功臣
李温平等;1933 届土木一个班就出现了
张维、
严恺、
刘恢先、
林同骅等四位中美两国院士。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校园被日军占领,
孙鸿哲院长病逝于北平。全校师生自发南迁,克服种种困难,在校友的帮助下,在湖南湘潭复校,
茅以升任代理院长,后正式聘为院长。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关防
1938年3月,教育部电令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不再隶属交通大学校部而直接向教育部行文;令原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并入,在唐山工学院内增设铁道管理系。此后,唐院又迁湖南湘乡、贵州平越。
1942年,因原北平铁道管理学院部分教师试图恢复独立,茅以升院长被迫离职。当年底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辖唐、平两院,唐院校友及教师
胡博渊、
罗忠忱、
顾宜孙相继任贵州分校校长。1944年,日寇入侵贵州,该校再迁重庆璧山丁家坳,至抗战胜利。
1946年8月,回到唐山校园,接教育部电令,更名国立唐山工学院,顾宜孙任院长。
1949年,国立唐山工学院南迁上海,
唐振绪校友在茅以升、赵祖康等支持下出任唐山工学院代理院长,为保全唐院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南交通大学人民共和国时期
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茅以升再次回到母校任职,在他和唐振绪院长的领导下,学校从国内外聘请了大批知名学者到校任教,新组建了机械、电气、化工系,增强了数理共同学科,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工科教育体系。
1949年,在
王柢教授领导的交通材料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建铁道科学研究所(今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由唐振绪院长兼任所长,研究员多由唐院教授担任。
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学校开始整体从河北唐山内迁四川峨眉办学。
1971年,学校正式迁四川省
峨眉山,1972年学校由
唐山铁道学院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历史渊源关系
1989年,学校校部正式搬迁至四川省
成都市,从而形成了成都、
峨眉两个校区。
2000年2月12日,西南交通大学由铁道部正式划归
教育部。
2002年,学校在成都市郫县启动犀浦校区建设。2002年12月25日始学校由教育部和铁道部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