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川主庙、宝峰寺依托此山丛林建成,但只是一个小小的宗教寺庙园林,香火虽盛,却并不为外界所知。川主庙是黑石山最古老的建筑,最初为祭祀传说中的驱石填海,治理水患的李冰二郎而建,庙内原有神像,二十世纪20年代曾先后用做纪念聚奎创始人的“遗爱祠”及图书室。
聚奎中学明代川主庙 摄影/卢清国
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文士欣赏此地的秀丽风景,留下了“函谷”、“第一观”等赞词题刻。清末,白沙镇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四川四大镇之一,这激发了人们对发展文化教育的需求。于是,这里的自然环境茂密的丛林,奇异的黑石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注意,被认为是读书胜地。他们决心在此兴学,经历了种种艰难,办起了聚奎书院,发展成为后的聚奎学校。
黑石山兴学以后,这里成为校园,学校又着手培植花木,挖池建亭,修筑山路,进行园林建设。随着聚奎声誉的增长,各地文士来往增多,黑石风景,逐渐为世人所知。
聚奎中学 摄影/卢清国
巴蜀史学家邓少琴补书“函谷”二字石刻 摄影/卢清国
路边两块高大的石头矗立在小路两边,小路一下子显得狭小起来。左边的石头上有四个十分醒目的大字:“一夫当关”。这一带有不少大师名家的手迹石刻。除去冯玉祥以外,还有郭沫若、吴芳吉、吴宓、萧湘、佘雪曼等人在此留下的诗刻,同时也汇集了侯正荣、李半黎、徐无闻、周浩然、魏宇平、肖林、陈卓吾、萧嘉辉等书法名家留下的手迹石刻。那块“一夫当关”石刻的对面,就是郭沫若的诗题石刻,在往前就是“函谷”二字的石刻。
聚奎中学 摄影/卢清国
聚奎中学九曲池 摄影/卢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