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火力发电 > 锅炉 > 正文

热电(冷)联产的发展现状

2008-09-01 10:09:55 来源: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欧洲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区,开始出现了由往复式蒸汽机带动的发电机,并对蒸汽机的乏汽加以利用,这是早期的热电联产系统。在本世纪早期,由于纯发电开始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热电联产系统没能得到发展。二战后,区域供热在北欧、苏联以及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并带动了热电联产的发展。而在欧洲其他国家,由于燃料丰富、廉价,热电联产发展缓慢。在经历了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后,以热电联产形式为主的区域供热、区域供冷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美国将区域供热列入其政府节能计划,英国国会则评价区域供热为减少国家能耗的重要手段,而法国更是以立法的形式推动热电联产的发展。

美国近年来热电联产发展迅速,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在1980~1995年的15年间由12000MW增加至45000MW。目前,热电联产装机容量已占美国总装机容量的约7%。在日本能源供应领域中,主要以热电联产系统为热源的区域供热(冷)系统是仅次于燃气、电力的第三大公益事业,到1996年共有132个区域供热(冷)系统。燃气轮机热电(冷)联产和汽轮机驱动压缩式制冷设备是日本热电(冷)联产的主要形式。在欧洲,欧共体的热电联产发电量已占其总发电量的9%(其中丹麦、芬兰和荷兰已达到30%以上),并计划到2010年达到18%,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

区域供冷没有区域供热应用的如此广泛,但由于其在经济上的吸引力也正在世界范围内慢慢被提倡和应用。1962年美国在Harford city,Connecticut建成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供冷系统,并可同时供应蒸汽。目前美国已有超过60个区域供冷系统。日本的区域供冷发展最快,而欧洲也已有多个热电冷联产系统投入运行。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验,重视发展热电联产建设。在供热机组占全部火电设备总容量中,从1952年的2%增加到1957年的17%,仅低于苏联,居世界第二位。在经历了七十年代的发展低潮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热电联产又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99年底,我国单机容量6000千瓦以上的热电机组装机容量达2815.9万千瓦,占同期同容量火电机组的13.30%。这些机组主要以煤为燃料,即热电厂是由燃煤锅炉和抽凝(或背压)汽轮机组构成。

在供冷方面,热电冷联产形式的区域供冷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全国多个城市拥有在燃煤热电厂基础上建立的热电冷联产系统,如济南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供冷总容量近几年已从无发展到49.6MW,杭州两个正在建设的热电冷联产系统供冷总容量将超过120MW。在燃气轮机或内燃机基础上建立的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也已出现,如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和浦东国际机场热电冷联产系统,北京的燃气集团大楼和清华大学校园热电冷联供系统等。

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权威指南在这里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

近期,一张包含103种垃圾的垃圾分类列表在网上热传,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4个分类下,每一类都列出了20多种垃圾。因为内容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