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特别启话 > 正文

【怀旧·断片】两谷坨村的水电站

2016-11-22 09:48:17 来源:
 

刊登在《人民画报》上的两谷坨村水电站照片。(资料图片)

两谷坨村是我的故乡,位于晋城市的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丹河、白水河两岸。自古以来两谷坨人吃水贵如油,冬春两季村民们都下河挑水,往返3里陡坡。不要说洗澡,连洗脸洗脚都是用洗碗刷锅淀下的水。牛羊天天下河饮水,下河坡路的青石板上被牛羊踩成了点点坑斑,现在的青石板上还留有久远的牛羊蹄印,成为两谷坨人亘古的记忆。

如何解决吃水难是村里的头等大事。1966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风悟根据群众的意愿,提出了建设水电站的想法,如果建成,这将是晋城县第一座水利发电站。他先邀请县水利局长董志德、技术员侯俊实地勘察和精心设计,又组织宣讲团深入到五个自然村进行宣讲,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全村人斗志。正当准备工作到位、水电站即将动工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党支部被冲垮,老支书李凤悟被批判,病倒了!在这节骨眼儿上,河西公社核心小组任命李连居主持全面工作,共产党员王怀忠、王子元挑起了“引水兴电”的重任,于1966年10月组建了40人的水利专业队,由王怀忠任队长,打响了劈山开石、引水发电的硬仗。

王子元在工程建设中主要负责筹款、采购施工物料和设备,一年有六个月住在晋城二旅社。他自带干粮,背着小米自己做饭,为修电站省吃俭用。夏天就住在火车站、汽车站的候车室里,多年在外出差从来没有享受过生活补助。

1969年一期工程完工,即修通了引水发电800米干渠,建起了机房,安装了机器,架设了高压线。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等着试机,可别说提水,连电都发不出来。在河南沁阳请来的技术员已经走了,两谷坨人傻眼了!

正当干部群众一筹莫展之时,山里来了贵客,中国水电学院王永会(团级军代表)、常晋时(水轮泵专家)、沈正宇(发电机专家)进驻两谷坨村。北京专家组是如何来到村里的,现在已经无法考究,我只记得山沟里沸腾了,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群众夹道欢迎北京来的客人。从北京来的领导和专家住在农家里,睡的木板床,一天三顿都是家常便饭,还每天付一斤三两粮票和4角钱生活费,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进入厂房,对设备进行“会诊”,然后加工改造,水轮泵重新更换,提水设备重新安装,对工作人员进行多次培训,又制定了各项操作规章制度,直到电灯亮、水上山、喇叭响,他们才离开村里,回到北京。而在此后的岁月里,不论在技术上有什么难处,二期工程中有什么困难,只要给他们发个电报,专家就会来村里帮助解决。今天,家家户户的自来水里还渗透着专家们的滴滴心血,电灯光下还留有三人的光影,河坡路上还留着他们闪光的脚印。

1970年,县社两级在两谷坨大队召开现场会,参观了发电站、提水工程和正在施工的二、三级提水站及转山渠工地。党支部书记李连居在会上作了“自力更生、办电引水”的经验介绍,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赞扬。年终两谷坨大队被评为“县社红旗单位”。

在北京领导和专家帮助支持下,两谷坨人经历近10年的艰苦奋斗,开通了800米引水发电干渠,修建了发电站,三级提水站,架设管道400米,挖了3个共10000立方米蓄水池,15华里转山渠。记得展览馆里有这样几句解说词,“大喇叭街上挂、日夜不停传党话、小河水村中过,洗衣刷锅在门前,小钢磨碾米机,代替人力和牛驴,……水浇地实现了,亩产达纲过河跨长江”。1971年,《人民画报》刊登了两谷坨水电站的美景。

1979年,因为河南沁阳在下游建设后寨水电站,两谷坨村的水电站被淹没。虽然承载了两谷坨村村民的水电站消失不见,但是10年来,水电站的故事,水电站的美景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成为永远的记忆。

 

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权威指南在这里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

近期,一张包含103种垃圾的垃圾分类列表在网上热传,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4个分类下,每一类都列出了20多种垃圾。因为内容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