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特别启话 > 正文

守护塞罕坝林海的“国网绿”

2017-08-30 09:05:50 来源:

“一二三……拉……一二三……拉……”上杆、挂栓、矫正、加固———8月18日清晨,塞罕坝林海上,凉风习习,付贵友和他的队友们边喊着口号边干着3年多来再熟悉不过的工作———正杆。

付贵友,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自从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正式接管塞罕坝林场的用电管理工作,组建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后,他便和其他14名电力工人来到这里,守护这片茫茫林海的光明。

然而,这份关于光明的使命,早在35年前便已约定:塞罕坝林海,我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通电35年相伴

光明让你不再寂寞

从北京沿京承高速驱车向北400多公里,便到达河北省最北端、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塞罕坝机械林场。

8月中旬的百万顷人工林海,层叠苍翠放眼皆绿,野花芬芳草香扑鼻,很难相信这里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苦寒之地。然而,55年来,三代建设者硬是在这里创造了高寒荒漠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  历史,回闪。时光,倒流。

1962年,第一代林场建设者来到坝上,身处艰苦偏远的环境中,孤独和寂寞时刻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夜晚没有电灯,陪伴他们的只有昏暗的马灯和蜡烛。

可见,光明曾是那里一味驱逐孤寂的良药。

时间推至1982年,塞罕坝林场超额完成任务书确定的造林目标,进入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太需要电了,只要不把电线杆子立到炕头上,你立哪都行,只要通电就行。”林场建设者们对光明异常强烈的渴望换来对电力架线施工的空前支持。

可见,光明也是推动改革的助燃剂。

“就在1982年的夏秋交际,看着林场人创造的奇迹,我们就受了传染,想得特别简单,就想帮助他们通上电,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今年78岁,当时负责电力施工队勘测工作,现已在国网冀北电力围场县供电分公司退休的王承琪老人回忆起了那段尽管艰苦却也热血的通电岁月。

在当时,只有一次35千伏架线经验的电力施工队,所面对的不止是施工条件恶劣,还有人员不足、物资匮乏等问题。从组织队伍,到勘测设计,再到备齐材料,转眼已是隆冬腊月,显然错过了架线施工的最佳时期。

然而,施工队长许连存的一句话:“爷们儿,干吧。咱们也要在坝上打响电力的招牌。”就让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小伙子们心无杂念、热血沸腾。

上坝,立杆架线。1983年1月7日开工,这是电力施工队员们不能忘记的日子。“当时,坝上的温度已有零下30多摄氏度,几辆解放牌141大卡车是我们仅有的‘机械’工具。人和物资一起装进卡车里拉上去,车没顶子,大家就紧紧贴在一起蜷缩着,可刮起的白毛风还是可劲地吹在脸上和身上,很快就没了知觉。”施工队员王建平回忆道。当时只有19岁的他,是队里年龄最小的,便和父亲王承琪一起上了坝。

冬季的坝上,高寒冻土,吃住困难。电力施工队的队员们晚上住“地窝子”,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天不亮,晚饭太阳已落山。运电杆,卡车上不去,就分成几段人扛肩抬;立电杆,没有钻机,就使“摇把子”(自制人工挖掘机)一点点抠。“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树木的砍伐,给电杆定位置,我们要拿着小红旗在两杆之间来回走上四五遍,才定点钉橛子。”当时负责安装横担的队长高永军告诉记者,尽管当时每人各有分工,可由于人员不足,20多名队员都是身兼多职。

就这样一直干到农历腊月二十五,为了抢进度,原计划过年都不停工的电力施工队,在那一天遭遇突发情况。

“快,快把手插雪里,要不就废了……”“爷们儿,你快从杆上下来,我有经验我上……”那一天,天气极寒,有零下40多摄氏度,高永军还清晰地记得,队友们的脸上和手上都“冻白了”,轻轻一碰都能撕下皮来,身穿的衣服因为里面出汗外面低温冻成了“冰壳子”,杆上作业的队员连10分钟都熬不住就冻僵了。尽管这样,大家还争着轮换上杆作业。仅那一天,就有近一半队员严重冻伤。

架线被迫停工,直到4月初春才恢复施工。1983年7月,从兴拨送到林场的45千米35千伏电力线路,终于穿越林海架通了。至此,坝上结束了“无常电”的历史。

那一次,便是电“作为树的形象”,与塞罕坝站在一起的最初模样。随后30余年间,几代电力人深受“塞罕坝精神”鼓舞,忠于使命,艰苦创业,从能够供、到用得上,再到用好电,一直不懈奋斗着。塞罕坝先后在2002年、2012年又迎来两次电网建设升级高峰。截至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辖区共有5条10千伏线路,总长度105千米,并有82台配电变压器,总容量近1万千伏安,“手拉手”式的供电方式确保林场用电无虞。

防火7年相守

平安护你是我使命

临近正午,林场温度骤然升高。付贵友和他的队友们今天的任务也已过半,身穿浅灰色的长袖工作服因汗水加深了几个色号,脸颊也因滚烫热风吹得黝黑发红。休息间,付贵友告诉记者,这个时候已经是坝上最不遭罪的季节了。

自从2010年,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用电管理权开始移交至国网冀北承德供电公司后,国网冀北电力除了对林场供电线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外,也加强了日常巡检、护杆消缺的力度,确保供电安全平稳。“在坝上,春季停电清扫,夏季带电正杆消缺,冬季防火巡线,一年到头,任务只多不少。”据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所长袁辉介绍,由于坝上土质干松,风大雨多,雷电密集,单就正杆作业一项来说,平均每年都要正杆200基左右。

而正杆的目的,也是为了坝上最紧要的事——防火。

在塞罕坝,“决不能让塞罕坝发生火灾”,早已不是一个要求,一份责任,已然是融入每一位守护塞罕坝人血液里的使命。

谈到防火,今年56岁的付贵友最有发言权。要比塞罕坝林海大1岁的他,三辈都是坝上人,亲眼见证着这里从荒原变成绿洲。他告诉记者,他14岁时勤工俭学还上坝植过树。体验过在坝上种树的苦,也经历过为坝上送电的难,如今,又作为一名电网人守护这里,他对这茫茫林海更多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这是国家的生态工程,要是因为电力事故而着起火,别说杀我几回头都抵不过罪过,就是我都不能原谅自己。”说到动情处,付贵友红了眼眶。

据袁辉介绍,春、秋、冬三季是塞罕坝电力线路防火的关键期,也是电力线路容易出现故障的时候,大风、雷电、积雪可能造成电力线路故障。为了林区防火,坝上的输电线路都解掉了重合闸的功能。这样做的目的主要防止重合闸时产生火花,以此来保证林区的防火安全。

“就拿10千伏黄土山512线和桃山湖517线来说,这附近是落雷密集区,高峰时,一天可能会落下几百个雷。一旦出现线路跳闸,我们就要赶到现场,这一段有20多千米,800多基杆塔,都要一基一基寻找故障点,然后人工合闸。”袁辉说,到了冬天更复杂,由于雪大及腰,车开不进去就只好徒步进山。因丘陵地区又有厚厚积雪,队员们根本分不清山沟和平地,稍不小心就掉进沟里,摔倒,掉沟,起来,继续,一天下来,一段线来回要走上四五趟。

这一次,百万顷松涛波涌,3000多基电杆挺拔矗立在侧,条条银线纵横交错,坚韧、执着的“国网绿”还是“以树的形象”与之和谐相融。据悉,林场建场至今,未发生一起因电力故障引发的重大火灾,且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火灾。目前,国网冀北电力还对林场内的线路逐步进行绝缘化改造,为防火再添一道保障。

反哺5年相知

绿能送你初心不改

站在林场制高点的望火楼上,观察员刘军望远镜里的风景丰富了,蓝天白云下,浩瀚林海绿意盎然,铁塔银线熠熠生辉,一座座白色的巨大风机矗立山头,叶片随风转动。“林海风大,那白色的大风车就会转起来,听说能发出清洁的电,和我们这塞罕坝一样是绿色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5年来,塞罕坝肩扛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如一只展开双翅的“绿色”雄鹰,紧紧地扼守在黄色的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有效阻滞风沙袭京,铸造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科学务实,绿色发展”,这让塞罕坝精神更加饱满,也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

最近五年,塞罕坝林场利用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等无法造林的空地,建设风电项目。可观的风电补偿费反哺生态建设,为林场发展注入了活力。

建设清洁能源,送出很关键。只有把新能源通道建设好,才能保证风电送出。国网冀北电力主动作为,优化配置电力资源,科学合理规划承德地区清洁能源项目,支持清洁能源配套电网建设,从电网建设、接入及并网管理、运行管理等多个维度做足文章,推动清洁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国网冀北电力主网累计完成投资29.10亿元,建成500千伏1条,220千伏5条新能源送出线路。“四点四线两环”的主网架结构基本形成,电网可靠供电能力、抵御事故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保证新能源能够接得进、送得出。

如今,国网冀北电力人初心不改,践行服务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使命,继续“作为树的形象”与塞罕坝林海站在一起,输送清洁电能,续写绿色奇迹。

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权威指南在这里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

近期,一张包含103种垃圾的垃圾分类列表在网上热传,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4个分类下,每一类都列出了20多种垃圾。因为内容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