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承担着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技术监督、技术服务、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技术信息收集与发布、技术人才培养与储备五大中心职能。电科院党委认真执行国家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友爱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建设”、“技术监督与服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自治区电力科研生产发展,为自治区各民族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进步、人民幸福贡献了力量,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障
电科院全院629名职工,有100多名蒙、满、回、苗族职工,他们中间博士11人,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自治区“草原英才”8人。人才是电力科研的软实力,内蒙古电科院把培养民族地区电力科技人才作为发展电力科技的重要抓手。一是采取“走出去”的人才战略,与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高压技术研究所、南京南瑞继电保护工程公司等国内知名院校、科研单位、知名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二是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大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深化与ABB集团、加拿大曼尼托巴高压直流研究中心项目合作,与浙江大学合作推进实验室的建设,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国家重点项目。近年来培养起一批少数民族博士、领军人才,内蒙古电科院成为自治区电力科技人才的摇篮、电力科技创新的基地。
技术监督与服务保障内蒙古电力安全稳定经济环保运行
内蒙古电科院作为自治区电力技术监督职能唯一授权机构,在自治区经信委的坚强领导下,对自治区电力系统扎实有效开展全过程技术监督工作,紧紧围绕影响发、供、用电企业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发现和处理了大量设备缺陷和隐患。从最西边的阿拉善到最东边的兴安盟全区184家电力系统的13家供电企业、54家发电企业、117家新能源场站,电科院由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6个技术监督工作组深入开展技术监督工作,保障自治区电力系统安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电力能源保障。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2016年10月在赤峰市调研时强调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16年12月内蒙古电科院投入蒙西主网架延伸到阿拉善地区电网工程,在定远营500千伏工程中承担着多项高难度技术攻关任务,40天内完成往常4个月的工作,保证工程顺利投产,发挥出保障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017年5月成立“高压试验突击队”,承担“呼张高铁”和“新建呼准鄂铁路”沿线12座牵引站调试和试验,全力保证了自治区铁路重点工程按时供电;全力支持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为自治区100多家新能源场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技术监督与服务工作保障了自治区电力系统安全,推动了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
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号召“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内蒙古电科院肩负电力科技创新重任,2017年“专用型在线式工业离子色谱分析测量装置的研制”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蒙西电网在自治区科技创新最高奖项“零”的突破,研制的工业在线式专用离子色谱分析测量装置已在10多个发电单位应用,实现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内蒙古电科院4项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16年完成国内首次大规模风电并网无功电压自动控制现场动模测试与性能评估项目,标志着我区在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二五”以来完成自治区、公司各级科研项目120余项,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48项等,一系列电力科研创新成果支持自治区电力发展、解决电力发展技术难题。2015年高电压专家姚树华入选自治区“草原儿女赞 尽责圆梦故事会”。
内蒙古电科院人才培养、电力科技创新受到广泛的关注、关怀和肯定,2016年11月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亲临 “姚树华职工创新工作室”调研,内蒙古电科院职工科技创新在自治区的影响影响作用、带动作用持续提升。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电力是能源重要的保障;发展内蒙古电力,科技创新是有力的支撑,过去的成绩是未来前进的动力,为了自治区的再次腾飞,为了祖国北疆的美好明天,为了各族人民的安康幸福,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会携手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奋进,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