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38年,美国第一个冷热电联供系统出现在哈西杜市某大楼。美国政府积极推进“冷热电联供系统”,并确定三联供系统的长远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建建筑中实现50%的商用建筑或办公建筑采用“冷热电联供”模式,对某些现有建筑的供能系统进行改进,将冷热电联供供能模式应用于现有建筑的供能系统中,覆盖率达到15%。日本的三联供系统主要应用于办公楼、医院、商店等。随着冷热电三联供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系统设备选型、优化配置和系统运行评价等方面。
2.1 设备选型
由于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应用的建筑及区域不用,导致在系统设备选型方面不尽相同。主要结合建筑供能预测、区域气候条件及政策等需求,选择系统中各装置的机组容量。系统的主要设备有发电机组、吸收式制冷机组及余热利用机组等主要机组构成。提出利用最佳冷化系数方法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备选型,同时应用实例进行了论证;对不同发电机组的综合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发电机组的特点。
2.2 联供系统优化配置
在微型燃气轮机机组的最优数量和最大能源需求的条件下,以发电效率和微型燃气轮机热电联供机组单位成本为参数时,建立一个非线性方程组,分析该参数对微型燃气轮机联供系统经济性的影响。针对我国南方冬季不供暖的现状,采用最佳冷化系数的方法研究建筑供能的最佳设备选型,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受到建筑负荷需求不同、区域导致燃气价格、电价、地方政策等不同时,提出非线性设计模型设计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方法,通过对电价、燃气价格、容量设计及余热利用等影响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分析。
2.3 系统运行评价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运行分析是系统安全运行和风险预防的保证,因此需要对反应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进行评估,同时明确指出系统优化的方向。目前,国内外对冷热电联供系统运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构建和对已有系统进行评价分析,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能效、经济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实际应用时,由于不同建筑及区域的使用条件不同,需要考虑建筑物冷、热、电负荷需求的协同性等问题;同时不同地区电力负荷的差异,导致峰谷电价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在设计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时,设计原则是按照“以热定电”、“以电定热”的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需求、城市电价、燃气价格及区域气候等特点。同时由于系统为辅助建筑用能,除了系统自身优化外,还须同时考虑与用户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联系,进而达到系统最优化,实现社会、节能和环保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