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娟,是广东中山供电局计量中心质检班高级作业员。她的另一个身份你一定想不到,她还是国家级赛艇运动员,曾代表中国赛艇队出征世界青年锦标赛,代表广东队参加全运会、全国锦标赛等多项赛事。尽管已退役十余年,但她仍高度关注体育赛事,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体育项目比赛。
长身玉立、仪静体闲是赵爱娟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中山供电局计量中心,熟悉的人会称她为“高妹”。许多第一次见到她的人,都会惊叹她接近一米八的身高。你很难把她和运动员划上等号,因为她走起路来丝毫没有运动员虎虎生风的气势,而是穿着长裙款款走过,低调安静,淑女气质十足。“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赵爱娟,平日里斯文又安静,赛场上却进取有度、爆发有力。
“白纸”也是一种优势
在赛艇队的运动员生涯是赵爱娟心中最宝贵的回忆。如同许多运动员的传奇经历一样,她成为运动员也是机缘巧合。1995年,正值花季的赵爱娟因为伙伴的邀请,接触了赛艇这项运动,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它。
“我喜欢水,也会游泳。当时只是纯粹觉得这项运动很有趣,就想着去试试看。”就在那年,她从湖南郴州来到千里之外的广州参加面试。教练认为她很有爆发力,适合玩赛艇。就这样,赵爱娟被录取进入广东省赛艇队,开始了她近八年的运动员生涯。
进入赛艇队,赵爱娟生活有了很大变化,有远离家乡的孤独,也有来自训练方面的压力。与许多自小就开始训练的队友不同,她起步较晚,用教练的话说就是“一张白纸”。然而,凭着一股不服输的信念,赵爱娟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几乎所有的专业知识,加上她个头高、身材纤细的优势,她迅速掌握了运动技巧,很快便进入了角色,从一名赛场菜鸟,晋级为赛艇上坐在头位引导全艇的领桨手。
除了训练还是训练
赛艇是比较 “高冷”的比赛项目,不如球类项目有那么高的普及率。我国赛艇项目发展较晚,对赛道和训练场所的要求很高,必须是无波等宽的直航道,再加上运动器材价格昂贵,上世纪90年代一支桨的费用达几千美元,一条艇造价为十几万人民币,因此,培养一名赛艇运动员极为不易。
在赛艇队,有的队员来了,又走了,竟是熬不过“辛苦”二字。镜头中的运动员总是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风光无限,但背后辛酸苦楚只有运动员本人才清楚。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运动员的生活除了训练还是训练。
在平时训练中,赵爱娟经常会给自己“加码”,增加训练强度。作为领桨手,她需要跟教练讨论战术,引导队友们按照自己的桨频发挥团队的最佳效果。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加上连续参加比赛,1998年赵爱娟在训练中受伤了。刚一出院,她就马不停蹄地带领3名新队员参战世界青年锦标赛四人双桨项目,在这种伤病的状态下,竟然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那是她运动生涯的巅峰。
赵爱娟说,在赛艇队的刻苦岁月磨炼了她的坚强意志,给她的成长带来了特别的正能量。
回忆在赛艇队的日子里,赵爱娟最难忘记的是一盘猪肝。青春期每个爱美的女孩都希望自己体态轻盈。与很多女孩一样,赵爱娟有点挑食,也不喜欢增重。为了保证她达到重量级的水平,每天晚上她都会在训练后被教练要求加餐。一次吃饭时,她无意间说了一句“我最不喜欢吃猪肝了”。教练当时听到以后没有说话,晚上迎接她的却是厨房准备的加量的大盘猪肝。
在赛艇队,除了完成日常训练任务外,还必须要讲纪律。赵爱娟回忆说,有一次在肇庆参加训练,由于队员们初次来到肇庆,都很兴奋,晚上熄灯后在宿舍开起了“夜谈会”。第二天一早,队员们都被教练特别“优待”,绕着星湖罚跑十几公里。从此以后,“纪律”二字便在赵爱娟内心扎根,退役后,她把纪律意识也带到了职场上。
奥林匹克精神不能忘
由于受伤后恢复情况一直不理想,2002年赵爱娟退役了,离开了她恋恋不舍的赛艇队,翻开人生的新篇章。
刚来到中山供电局时,赵爱娟在客户服务中心担任95598坐席。与在赛艇队截然不同的是,她从被人服务变成了服务别人,她开始学会了“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
由于运动员时期培养起来的坚韧性格,调到计量中心工作后,赵爱娟勤学肯干,遇到不会的知识就加班加点地补回来,经常缠着老师傅们请教问题,渐渐地,她成长为校表检定的能手、班组的技术骨干。
如今的赵爱娟,已为人妻为人母,更多关注自己的家庭。青出于蓝,她的儿子从小就显露出优秀的体育素质,并热爱体育运动,她也会有意地对儿子进行体能训练。在今年奥运会举办期间,赵爱娟经常和儿子一起看赛事转播,给儿子讲述自己的运动员生涯。
深知竞技体育的辛酸和残酷,她对儿子说:“友谊、团结、公平竞争,这是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做人的原则。” 虽然离开了赛艇队,但她的心从未远离。赛艇队的队员们组建了微信群,天南地北的真挚友谊继续延续着。
她们还相约一起去现场观看10月中下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赛艇大师赛,找寻属于她们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