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文学园地 > 正文

传承汉字文化 拒绝工具化

2017-01-13 14:09:21 来源:

没有任何别的文字比汉字更能滋润一方土地、凝聚一个民族、承载一种文化。比如英语,简单的“你”、“我”、“他”在古英语中与如今的拼写完全找不到关联;又比如日语,本用汉字,如今日渐推广平假名、片假名,文字内涵不断衰退。唯有汉字,方方正正、象声象形;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在地域间广泛传播,汉字在大江南北,不论是古昔今朝都同字同意,让中华文化得以跨地域、跨时空的传承。这就是汉字为什么能够凝聚民族,传承文化,且生命力顽强的原因。

这样有魅力、有积淀的语言文字,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能够拥有是祖先的遗惠,能够发扬要靠今人的智慧。近代文人墨客,将汉字发挥到极致的当属鲁迅、朱自清、张爱玲。鲁迅的语言简练深刻、生动税利,他的文思关乎民族性格、剖析时代命运;朱自清的语言清秀淡雅、诗情画意,他的文思寄寓人情、真挚动人;张爱玲的语言细腻精致,冷静幽然,她的文思几许悲凉、自成巧思。朱的修辞多用比喻、拟人、通感,张的修辞喜用比喻、反讽,自觉承袭奇书语汇。每当读到他们的作品,总感到这些大家是汉字语言的真正继承人、拥有者和艺术家,令人为之敬佩叹服。

读大家的作品,是非要备一本字典在旁翻阅不可,是非要握一支铅笔在手摘抄不可的。“嗫嚅”、“讪讪”、“畏葸”等等,此类语汇的生命力在现代人的口语和书写中已经逐步衰弱。然而在近代的文学作品里,它们的出现却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其实“嗫嚅”就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的意思,然而“嗫嚅”读起来就像一个人说话含糊不清的声音,难道它不比吞吞吐吐更生动形象吗?其实,“讪讪”就是难为情的意思,然而“讪”字更显地方文化色彩——清末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有句子:“朴斋不好意思,方讪讪的走开。”这个词正是夺了吴语的别具一格。零零总总看来,汉字的诞生凝聚先祖的智慧,汉字的沿袭更能体现了汉语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而汉字的掌握却是今人有所缺失的修行。

和身边的朋友谈到语言精华的流失,有人说语言是发展的,很多词汇的死亡是发展的必然,有些词语大部分人连意思都不甚了解,何谈传承?那些被淘汰的语汇又何必强要挽留?对此一种观点,细看起来更像是对无心专研汉语,默认将语言工具化的狡辩。

统览现今的快餐文学、网络文学、外来译作,在与旧人作品的对照下,语言显得苍白寡淡,文字显得廉价而简陋,经不起推敲品味。这样的感受正源于越来越多的口语词汇、简单词汇被应用到文学中来,冲淡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密度,压缩了语言的历史跨度。令人遗憾,汉语的工具性在强化,汉语的艺术性却在逐渐消亡。

随着键盘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的人渐渐丧失了汉字书写的正确性和熟练性。前几年,在中央电视台上播放了一档汉字听写大会节目。这个节目的诞生是汉语、汉字发展中窘境的真实写照。很多字人们已经不会写了,很多词人们亦是不再用了。当提笔写不出“瓜瓤”二字,落笔只会写“畏惧”、“害怕”、“惧怕”的时候,也就是国人要为母语的前途“畏葸”的时候。试想,文学巨匠们在没有拼音输入、没有智能输入的信息闭塞的年代里是如何一笔一画书写文学艺术的,他们掌握了多少个汉字?他们积累了多少的语汇?他们熟背了多少的文章?他们对汉语的熟悉,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天赋,更来自对语言文字的敬畏和深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教学大纲上明确写着某个阶段必须掌握单词若干个;在学习母语——汉语的时候,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能以确保日常交流和工具用所需要的词汇量来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了。

汉语、汉字,这件汇聚民族历史智慧的艺术品,值得今人牵挂和研习。汉语自有风流,自有风情,自有风雅,这些也是语言文化的色彩。传承汉字文化,拒绝工具化,都说西方人会说英语就能靠做外教糊口,然而中国人的母语更是珍贵的恩赐。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从象形的诞生方式开始,正方形的文字符号就如同砖石铸成就毅然决然地捍卫着民族文化的长城。烽火在竭力,今天的汉语继承人们准备好了吗?

相关阅读: 汉字 文化

[责任编辑:中国电力工业网]
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权威指南在这里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

近期,一张包含103种垃圾的垃圾分类列表在网上热传,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4个分类下,每一类都列出了20多种垃圾。因为内容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