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论文专著 > 正文

纳滤膜技术在废水深度处理中的膜污染及控制研究进展

2017-08-05 09:36:02 来源:网络
进水pH是影响纳滤过程的重要因素.pH不仅会影响纳滤进水中溶质的存在状态,还会对膜的性能(例如表面电荷、膜孔径等)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膜的污染(Ridsetal.,2010).此外,在高pH条件下,纳滤膜表面的结垢现象会明显加剧.因此,调控进水pH是减缓无机污染的重要保障措施.为减缓纳滤膜表面的结垢现象,一般需将进水pH调节至偏酸性范围(pH为5.5~6.5),Kaya等(2010)采用两级纳滤工艺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废水pH为5.6时,膜污状况优于pH为3和10时的污染状况.也有研究通过向纳滤进水中添加盐酸、柠檬酸或EDTA等来改变进水组成,从而减缓膜污染的产生(魏新渝等,2009).

4.2膜污染清洗

不论采取何种措施,膜污染的产生不可避免.采用物、化清洗方法对受污染膜进行清洗是纳滤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物理清洗方法包括水力方法、气液脉冲、反冲洗涤和循环洗涤;化学清洗是利用化学试剂或清洗剂与造成膜污染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恢复膜通量,表6为常用的化学清洗剂及其作用.

纳滤膜技术

清洗体系的建立和膜污染的形成机制和类型有关,鉴于废水水质的复杂性,采用单一清洗剂有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需根据膜污染具体类型和形成过程,制定合理的清洗方案.Wang等(2016)对纳滤膜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不同预处理出水的清洗策略发现,处理MBR出水时,采用先碱洗后酸洗的清洗策略可以达到较好的清洗效果,但是处理MBR⁃GAC(颗粒活性炭过滤)出水时,采用先酸洗后碱洗的效果较好,其原因是由于这2种出水中有机物/无机物比例不同,从而造成膜污染性质不同.

罗敏等(1998)对淋浴污水的纳滤膜污染分析及清洗方案研究发现,在膜污染产生过程中,胶体粒子和有机污染物最先在膜上沉积和吸附,形成膜表面的第一层垢;碳酸盐及金属氧化物垢是逐渐形成的,沉积于胶体垢之上,并缓慢渗入胶体中,因此建立了先用酸性洗液去除上部污垢,并达到松动下层胶体的作用,然后再用碱性洗液清洗的清洗方案.郝小平采用MIBR⁃纳滤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现场中试中,采用每日反冲洗2次的清洗方式,系统运行一个多月后,纳滤膜污染加剧,用碱清洗后膜通量恢复30%,再用酸洗可使膜通量恢复率达到90%以上(郝小平等,2009).Wang等(2016)采用超声辅助酸清洗法对纳滤处理含砷咸水的无机污染进行了清洗,比单纯酸清洗可节省1/3~2/3的清洗时间,并可节省酸清洗剂用量.

5结论和展望

纳滤膜技术是废水再生利用的有效途径,而膜污染问题的解决是实现该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所在.系统研究废水深度处理过程中的纳滤膜污染的特征及机理、分析方法和控制策略等,不仅对纳滤膜污染的调控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利于纳滤膜的推广应用.今后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重点包括:

1)开展纳滤膜在不同废水深度处理中的膜污染机制及其防治的共性研究,准确评估不同水处理过程中的纳滤膜污染特征,为合理选择膜污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2)开发新型可靠的膜污染分析方法尤其是多种物质共同作用的膜污染机制研究方法,从微观层次研究污染物、膜表面及污染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纳滤膜污染的形成机理.

3)加强纳滤膜污染的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实现纳滤膜污染的实时调控.

4)建立纳滤膜深度处理废水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实现对不同废水纳滤膜污染的分析及预测.

《环境科学学报》作者:魏源送,王健行,岳增刚,王钢,李昆,钟慧,张兆昌,杨金

[责任编辑:中国电力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