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电力政策 > 正文

江苏淮安十三五规划:建设大型高效环保煤电项目 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与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全文)

2016-07-22 08:15:00 来源:

第六篇 突出中心城市引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全域规划、多规合一”体系为引领,以中心城市极化辐射为带动,以“三集中”为路径,推动中心城市区域化、县城城市化、乡镇特色化、村庄田园化发展。到2020年,达到省定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要求,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

第十五章 建设更加宜业宜居中心城市

聚焦内涵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增强人口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力,打造更加宜业宜居的中心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达180万,充分担负起引领淮安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第一节 构建布局合理的淮安都市区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实施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积极稳妥推进一县两区区划调整,实现洪泽湖纳湖入城,推动淮阴区产城融合发展,展现淮安区古城风貌,加快高铁新区规划建设,推进工业园区和盐化新材料产业园二次创业,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布局中心城区的资源要素和功能设施,构建布局合理、集聚高效、特色鲜明的“一核五区”格局的淮安都市区。

都市内核功能区。主要包括清河、清浦、生态新城、高教园区等区域。加快中心区更新与存量改造,率先实现退二进三,进一步集聚高端优质要素,提升淮海路-水渡口地区的商服业态,打造商贸商务、科教文化等现代服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建成服务市域乃至苏北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依托生态新城,着重培育商务、商业、行政和文化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特色城市化展示区和长三角北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化运河沿线历史文化保护、新城空间开发引导和城市风貌形象塑造,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品位。

东部枢纽经济功能区。主要包括高铁新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依托现代高铁交通枢纽,做大枢纽经济,以枢纽经济和创新经济撬动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建成淮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加快高铁新区建设,建成区域性公共交通枢纽,依托站前地区发展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助力现代产业发展的专业服务功能,建设东部城市专业服务中心。加快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等新增长点的培育,将其创成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享誉海内外的西游神话精品文化旅游区。

东南历史文化功能区。主要包括淮安区古城区、经济开发区等区域。加大淮安古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力度,建成中心城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优化古城商业、居住环境,适度疏散古城居住功能,提升古城区商业发展层次,成为淮安特色文化的重要展示区。

北部潜力增长功能区。主要包括淮阴城区、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加强现有区域的功能整合和空间整理,开展综合环境整治,提升城市面貌与居住品质,逐步整合综合大市场与物流的低效用地,为淮安都市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积极培育高新区优势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成国家级高新区。

南部绿色制造功能区。主要包括淮安工业园、盐化新材料产业园、清浦工业园等区域。加快推进功能与空间优化整合,渠南片区依托盐化新材料产业基础,推进盐化新材料产业集聚和循环发展。渠北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配套加工业和生活配套,整体促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新区。

滨湖健康产业功能区。主要包括洪泽城区、洪泽经济开发区、白马湖新区等区域。依托现有的洪泽县城以及本地区高品质农业发展基础,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和“接二连三”的六次产业发展,打响绿色健康食品品牌。充分利用优良的滨湖生态资源,打造以“医在淮安”品牌为依托的康体养生场所和特色养生项目。加强洪泽湖、白马湖周边地区体验活动营造,建设环洪泽湖旅游景观大道,构建健康旅游、运动休闲等一系列大健康产业集群,打造健康产业与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先进典范。

第二节 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

坚持“片区联动、组团相间、产城融合”,聚焦中心城区六大核心功能,滚动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的交通支撑力、城市带动力、产业竞争力和文化引领力,着力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淮安从地理几何中心变为区域性辐射中心。

完善快速交通体系。围绕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持续实施道路通达工程,构建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快速交通体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市区快速内环以及至机场、高铁新区的快速路网,建成高铁枢纽站,构建城市快速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实现多种客运零距离换乘。到2020年,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高10个百分点。加快中心城区对外大通道建设,形成高铁、空港、高等级公路、内河和管道的立体式网络化综合交通枢纽,补齐区位短板,拉近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再现淮安九省通衢盛景。

提升辐射带动能级。着力提振中心城区“四中心、三高地”核心功能,全面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打造四个区域性中心。建成金融中心,打造区域性金融集聚中心。提升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功能,创成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打造区域性创新人才集聚中心。提升淮海中心商业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两大核心商圈功能,建成苏北最具活力的高端商贸商务中心。推进智慧淮安建设,打造区域性信息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三个公共服务高地,放大“学在淮安”效应,建成综合性淮安大学,打造苏北教育服务高地。丰富“医在淮安”内涵,构建三甲医院群,建设国际资本医疗集聚区,打造苏北医疗服务高地。做响“居在淮安”品牌,创成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打造苏北宜居服务高地。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依城建园、以园兴城,将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区同步规划建设,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提升中心城区能级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一批带动力强的重特大项目,做大做强“4+2”优势特色产业,做特做优“4+3”服务业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园区化发展,为中心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和就业支撑。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迈向全国50强,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区基本建成苏北航空物流中心。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塑造亲切宜人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放大运河文化品牌效应,强化大运河淮安段重要遗产点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基本建成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现代版的淮安“清明上河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都市文化休闲空间。挖掘红色资源内涵,镌刻城市建筑红色记忆。叫响西游记文化品牌,高水平建设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建成富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国际一流主题公园和东方特色的神话世界。做靓淮扬菜文化品牌,基本建成淮扬菜产业园,大力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第三节 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特色品位

建设江淮风韵的生态水城。围绕大运河、里运河、古淮河、盐河、淮河入海水道等重要河流,优化城市公园系统布局,增加市民休闲活动空间,打造江淮水乡风韵的城市名片。推进市容市貌整治和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推进中欧绿色智慧城市中方试点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宜居家园。

打造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增强城市文化品质,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提升淮安的文化软实力。加大淮安古城改造和文化历史遗存保护开发力度,强化运河沿线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保护,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复兴。按照精致、精品的理念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速推进文博场馆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文化空间,结合城市景观带、景观节点打造一批综合性文化中心、文化长廊、文化休闲广场等设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需求。

建设防控有效的平安之城。强化城市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应急水源建设,有效控制和消除环境风险,保障人居环境。结合城市人防工程和绿色开敞空间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明确避震场所及各类防灾减灾设施用地,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城市消防、防洪排涝等设施,优化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性能。建立城市综合防灾指挥组织体系,健全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城市防灾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构建安全高效的城市防护体系。

塑造精细高效的和谐城市。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做靓法治城管品牌。加快建管分离的市场化进程,积极探索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途径方式,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根据宏观事权和监督权上移、微观事权和执行权下移的原则,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完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建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形成高度感知、互联智能的智慧城管新模式。

第十六章 推进县域城镇化

按照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一县一特”的建设思路,以中等城市为目标推进县城建设,以现代小城市标准扶持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发展,引导47个一般镇特色化发展,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群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第一节 打造各具特色的市域副中心

涟水县城。加速融“市”入“海”进程,对接淮安都市区发展引擎,放大公铁水空立体交通和临河靠海的独特优势,加快形成“十字轴带、双心八片”空间结构,打造滨河新城、老城区、高沟镇副中心三大新型城镇化主功能区,建设宜居宜游美丽涟水,打造成为新兴工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苏北平原城乡统筹示范区。着力打造涟水经济开发区、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新型工业化主板块,以盐河航道为依托形成区域产业集聚发展带,构筑“一带三核”的产业布局,主要发展电子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

盱眙县城。加速与南京的对接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两轴三心多片”空间结构,构建“一区二园”产业布局,深化山水旅游综合开发,成为江淮平原山水文化旅游休闲名城、南京都市圈北部门户城市、丘陵湖滨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以盱眙经济开发区、马坝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新能源、凹土、磁材、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建设,促进宁淮深度合作。

金湖县城。推进城区空间优化调整,加快形成东居西工、六区联动空间结构,进一步彰显尧文化、荷文化、水文化特色,推动与南京的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及南京都市圈北部水乡园林城市、苏北水乡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宁淮同城化先行区。以金湖经济开发新区为核心,依托金宝南线串联城区产业基地、淮安金湖开发新区,推动城区与金北、戴楼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南京金湖产业合作园区,打造长三角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洪泽城区。积极探索“淮洪一体化”发展路径,建设淮洪快速通道,推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形成“一心六片”空间结构,强化洪泽城区作为淮安市域副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成为长三角地区湖滨旅游度假区、滨湖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以洪泽经济开发区与盐化新区(洪泽片区)为主要载体,构建一区一园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盐化新材料等主导产业。

第二节 分类推进小城镇发展

推动片区组团发展。按照分级强化、分类引导、分片整合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稳妥推动撤乡并镇、撤组并村,形成“1047”小城镇布局体系,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小城镇发展提速提质,按照以强带弱、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协调共赢,合力推进、资源共享、适度规模、培育中心的原则,形成28个小城镇发展片区。以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形成联系紧密、合作互补的空间发展单元,提升片区整体发展优势和效益。

推动重点中心镇综合发展。围绕县域副中心、现代小城市目标定位,以片区规划为引领,以推进“三集中”为方法,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支撑,重点扶持10个重点中心镇建设。优先推进重点中心镇行政区划调整,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鼓励重点中心镇工业集中区争创省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示范区,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到2020年,马坝、高沟和车桥镇区人口达10万人以上,争取成为新市镇,其余7个镇区人口达3-5万人。

推动一般镇特色发展。坚持统筹整合、优化布局、择优培育,推进特色镇差异化发展,培育一批工业型、农业型、旅游型的特色镇,建成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个性特点的美丽城镇。鼓励一般镇积极培育农业、生态旅游特色。生态农业特色镇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服务基地,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加工园区;旅游特色镇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培育观光休闲型、乡土文化型、康乐养生型等主题旅游,增强特色乡镇旅游吸引力。到2020年,18个片区重点镇镇区人口达1-3万人。

第三节 激活县域发展内生动力

强化主导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着力构筑产业优势,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找准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聚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每个县区培育1-2个销售超300-500亿元的主导产业、3-5个百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省级开发区向国家级迈进,涟水、盱眙经济开发区力争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极。强化规划、政策、要素和向上争取扶持,持续推进涟水盐河产业带、盱眙宁淮新兴科技产业园、金湖银涂经济开发新区、江苏洪泽食品科技园等新兴功能片区加快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支持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乡镇联合建设工业集中区,加快培育高沟等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销售超百亿,成为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深化县域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层级,理顺部门权责,有序推进涟水、盱眙区划调整,扩大高沟、车桥、银涂等省级重点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下放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重点中心镇做大做强。进一步下放权力,加快政府职能转移,提升县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限,探索建立集中审批、分类监管、优化服务、综合执法为核心的“橄榄型”基层政府治理结构,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破除机制体制障碍,优化提升行政效能。

强化县域发展政策扶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辅以积极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完善扶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服务平台建设、政务效能提升、科技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深入推进“一县一策一县一题”专项扶持政策,每年帮助每个县重点解决一个事关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或瓶颈难题,持续增强县域发展的新动能。

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权威指南在这里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

近期,一张包含103种垃圾的垃圾分类列表在网上热传,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4个分类下,每一类都列出了20多种垃圾。因为内容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