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路街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完好地保存了多处历史文化古迹。古老的民居临细小河而建,曲水流觞,尽显古越风流。
63岁的姚大伯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从前的老房子,各种管线私拉乱接,环境堪忧,因为线路老化,有时会发生停电事故,生活极为不便。自从街区电网改造完成后,原本街道上空杂乱纠缠的电线全部改成了地下电缆。“不仅环境好了,而且经过改造,线路也给力,我感觉已经很久没停电了。”姚大伯说。
细小路街区的用电变迁,是国家电网公司不断加快配电网建设、更好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在过去4年,浙江绍兴供电公司投资2.6亿元,在这片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36组双环网,供电可靠性达99.9991%,让约40万城区居民享受到可媲美巴黎纽约的国际一流用电体验。
绍兴的成功试点,只是国家电网公司打造一流现代化配电网的成果之一。“配电网涉及电压等级多、覆盖面广、项目繁杂、工程规模小,同时又直接面向社会,与城乡发展规划、用户多元化需求、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发展密切相关,建设需求随机性大、不确定因素多。”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庆波表示,配电网建设需要精细化规划和精益化管理,从单一供电向综合能源服务平台转变,打造可靠性高、互动友好、经济高效的一流现代化配电网。
从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来看,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辖区内城市配电网户均停电时间为283.8分钟,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近几年的户均停电时间大约在20分钟到80分钟之间,与发达国家在城市配电网的可靠性方面还有明显差距。
“城市配电网规划要‘细颗粒、高精准、接地气’,着力提升配电网规划设计理念,形成‘供电区域—供电网格—用电单元’的逐步精细化的颗粒度。”赵庆波认为,要持续贯彻以可靠性为核心的配网规划理念,实施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提升工程,力争用3~5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配电网的网架结构不强、转供能力不足、可靠性不高等问题。
利用“大云物移智”等新技术,打造互动友好的新型配电网,也是一流现代化配电网建设的重要目标。8月17日上午8点左右,台风温比亚登陆上海,浦东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的值班人员利用配电智能辅助监控系统,在监控大屏上收到来自迪士尼乐园南开关站内物联网系统的告警推送信息,提示一个10千伏开关柜电缆仓内电缆接头温度过高。与此同时,站内机器人完成了对该处电缆头的红外成像拍摄及图谱检测,根据桩头温度判定属于严重缺陷,监控人员确认缺陷后,立即联系相关班组及时完成了消缺,避免了停电事故的发生。
为用户提供经济高效的供电服务,是一流配电网建设的特征之一。在浙江杭州,随着杭州地铁二号线、四号线接连投运,从机场到下沙,从钱江北岸到南岸,越来越多的杭州居民把地铁当成了出行的第一选择。在居民们享受风驰电掣的背后,是浙江杭州供电公司连续63个月不间断为这套年耗电量约5亿千瓦时的“超级交通项目”提供充沛电能,高质量的供电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经济高效,就是规划标准符合发展阶段,目标网架兼顾各方面需求,设备利用率高,供电质量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资产效率最优,配电网的效率效益全面提升。”赵庆波表示,配电网建设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推动配电网发展的集约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一流配电网,通过应用高质量、标准化的配电网设备保障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打造坚固耐用配电网。
从单一供电向综合能源服务平台转变一流配电网满足人民美好用能需求
一流现代化配电网离不开优质的供电服务。图为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员工服务低压用户增容项目,确保用户尽快用电。钱梅妮摄
配电网领域的改造升级还延伸到了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图为浙江杭州供电公司员工对千岛湖附近供电线路进行改造。戴翔摄
随着再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流、智能配电网的信息流与业务流相互融合,用电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面对能源消费方式、转换利用等方面的挑战,配电网也正在从传统放射型向多段互联网络转变,从单一供电向综合能源服务平台转变。
北京北运河畔,与崔家楼毗邻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世界一流智能配电网示范区已经初步建成。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赖祥生告诉记者,这里有世界最先进“双花瓣”式配电网架结构,保证每个开关站有来自3个不同方向的电源,网架结构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9%以上,年均停电时间低于28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配电网改造让北京市用能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首都居民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进首都核心区配电网建设改造升级,超前启动冬奥会、世园会配套电网规划建设,创新开展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配套电网建设,推动怀柔科学城“三城一区”配套电网建设,大力提升配电网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水平,为城市能源互联网和综合能源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事实上,不仅仅在城市,在中国的广大乡村,新型农村配电网正在让越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过上了更加优质的用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