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料生产是水泥工业主要耗能环节,因此减少熟料消耗就是最为直接的节能减排手段。事实上,出于节能减排的需要,目前欧盟已经将如何在不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水泥中熟料含量作为水泥产品研发的重要方向。
就减少熟料用量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两条路径。其一,研发新的低熟料水泥品种,例如去年底欧盟水泥标准EN197-1新添加的两项低熟料含量水泥;其二,通过混凝土制备环节的优化,减少水泥熟料用量。
基于水泥产品的单一化特性,第一条路径其实拓展空间有限,目前主要基于混合材的不同特性改善低熟料水泥性能。例如,利用粒化高炉矿渣提高水泥后期强度和混凝土的结构密实性;掺加磨细的石灰石粉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防止混凝土泌水等等。
第二条在某种程度上是第一条的延续。水泥始终是工业半成品,最终需要服务于混凝土生产。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直接决定了水泥产量,但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素不仅仅是水泥,还包括了骨料级配、粒型、外加剂应用、矿物参合料的应用以及后期养护等等。
因此,通过其他环节的优化达到提高混凝土的性能,进而减少水泥用量成为可行之策。
事实上,当前基于对应用技术的深入研究,混凝土制备和养护已经有了大量的技术支撑。据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的介绍,通过配比技术的优化,利用32.5级水泥配置C60以上混凝土已经成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水泥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到粘合提供强度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混凝土都对强度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配置不同类型混凝土,而这也正是多年来业内一直所提到的,何为高性能混凝土。笔者认为,最符合建筑施工实际需求的混凝土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那么,什么才是水泥行业真正的节能减排呢?用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满足建筑施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