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质,新建砂滤池将两条生产线合并建设。为满足深度处理的场地需求,新建清水池叠于沉淀池下。新建臭氧接触池和砂滤池分别布置于厂区中轴线的南北两侧。北侧作为新增污泥处理设施用地,南侧原有加氯、加矾房间保留。该布置方式使厂区的功能划分更紧凑,布局更合理,对厂区影响最小。3.2
分期改造建设白洋湾水厂是苏州市区的一座主力水厂,由于需水量缺口较大,改造期间无法实现全停产改造,最大允许停产规模为15万m3/d。因此在总平面布置时需要综合考虑改造建设顺序,分2期改造建设。首先拆除原一期的净水工艺,在原址建设新的一组常规净水工艺,保证水厂二期工艺的正常生产运行。一期建成后生产切换至新的一期,然后原二期停产进行改造和建设。
3.2.1一期改造工程
一期实施时对图5北部虚线框内构筑物进行拆除和建设新的配水井、预臭氧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污泥处理系统和相关生产管线。改造期间为保证原二期快滤池正常生产,厂区中央反冲洗水塔必须予以保留。因此通过在新建砂滤池结构上预留钢筋和变形缝,使滤池可以一期建设一组15万m³/d规模,待一期工程投产二期工艺停役后,再拆除中央水塔进行另外一半滤池建设(见图6)。新的一期净水工艺建成后,可以保证水厂15万m³/d常规处理出水,为二期改造创造条件。
3.2.2二期改造工程
二期改造包括将现有机械絮凝池改造成折板絮凝池,以及拆除水塔和普通快滤池,建设臭氧接触池、活性炭池及相关生产管路系统。原机械絮凝平流沉淀池采用水平轴搅拌机,轴套密封效果不好,加上长期运行磨损件检修需要停产放空池体,给生产运行带来较大的不便。本次改造方案利用原有池体结构不做调整,拆除原机械设备,凿毛池壁,通过植筋方式增设若干混凝土隔墙、混合井和折板等,实现絮凝方式的改变(见图7)。改造后絮凝效果明显改善,沉淀池出水浊度稳定在1.0 NTU左右。
3.2.3深度处理新建工程
臭氧接触池与活性炭池位于普通快滤池原址,一次性建成规模30万m³/d,待二期改造完成后深度处理工艺同步投产运行,实现水厂全部改造工艺竣工通水。活性炭池出水总渠上预留设置中高压紫外线消毒工艺,用于远期应对可能存在的生物泄漏风险。
4 总结
白洋湾水厂改造工程于2015年全部改造完成并通水。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行,出厂水水质改善明显,CODMn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69.6%,出水平均浊度0.13NTU,达到了预期的工程目标。
随着国内水质标准的进一步提高,现有净水厂的改造工程逐渐增多。往往受到征地条件限制和供水缺口较大等原因,水厂不停产、不征地的改造工程需要引入更多的对工艺选择、池形选择、建设步骤、总平面布局等细致思考,才能实现理想的改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