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假如水解酸化+UASB+氧化就相当于两相厌氧,有文章说“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过程可分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和甲烷阶段等四个阶段。水解池(水解池进行的就是水解酸化反应吧)是把反应控制在第二阶段完成之前,不进入第三阶段。”
那么水解酸化产生的应该是有机酸吧,那乙酸化阶段在哪发生的?两相厌氧的产酸相产的是什么酸?它的乙酸化阶段又是在哪发生的呢?
产乙酸这个词和产乙酸阶段是应该分开的,因为在产酸阶段就会产生一部分乙酸了但并不一定作为过程的主体,这要看废水的有机物组成。产乙酸阶段,这里面包含了两类反应,一是更长碳链的VFA以及乳酸、丙酮酸和醇类等分解产生乙酸,二是同型产乙酸菌,利用CO2和H2的无机组合进行产乙酸。两相的水解酸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有可能是甲酸、乙酸、丙酸、丁酸…以及乳酸中的任一种,也有可能是未完全降解的长链脂肪酸。
个人认为在实际工程中,两相的分界线并不彻底分明,水解酸化相先后延伸至产乙酸甚至少量产甲烷都是经常遇见的。至于产甲烷相,它就没有不含水解酸化这两个过程的时候,产甲烷相四个过程都会存在,只不过前两个过程被之前的相分担了一部分。乙酸化发生在哪里,这个过程应该大部分在后一相,两相的定义并不是“水解酸化阶段+乙酸化产甲烷阶段”,只要在流程上将其主体分开即可叫做两相,至于分界线模糊,没有关系。
基于水解和酸化两个过程无法分开的事实,三相取决于产乙酸和产甲烷是否可以分开。
对于三相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大致可表述为:气液固三相在气体扰动和液体升流的作用下从下方进入三相分离器;污泥(固)撞击在三相分离器上,上面吸附的沼气气泡释放出来;沼气气体被三角形集气罩收集;脱离气体的泥水(固液相)穿过三相分离器集气罩之间的缝隙,到达沉淀区;污泥(固)在没有气体扰动的条件下沉淀,落回三相分离器下方。核心是气体被收集和污泥沉淀。
经典的三相分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