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市场上的低风速风机的发展。
众所周知,1998年成立的金风科技可谓是中国风电发展的缩影,对于低风速和低风速风机的研究始于2008年,一直走在理论研究,风机制造技术的前列,从GW1500和GW2500,再到GW2000。
GW93/1500 机型使年平均风速在 5.5 米 / 秒的风电场具备开发价值, GW121/2500 机型使年平均风速 6 米 / 秒以上的风电场可以获得较好收益, 尤其是一些风速较好、 机位点相对较少的风电场。目前推出的 GW115/2000 机型,则再一次将风能资源的捕捉区域下探到了风速 5.2 米/ 秒的范围,这样可以让南方市场增加几千万千瓦的可开发容量, 大大提升国内南方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同时, GW115/2000 这款机型适用于 6.5 米 / 秒以下风区, 与金风原有的 GW93/1500、 GW121/2500 机型形成了针对低风速区的产品系列,丰富了国内客户在低风速区的产品选择。可根据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投资收益的要求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混合单机容量、混合轮毂高度、混合叶片直径”等排列组合方式,可“精准”地确保可开发区域项目的经济性保障。GW115/2000 机型的轮毂高度也非常丰富,分别有80米、85米、100米和120米。正如文章开头提及的湖北石首桃花山项目就使用的GW115/2000机型。
低风速风机在未来必然“拳脚大开”。不断迭代演进的低风速风机,投入到中东部区域,意味中国风电发展迎来一个暂新的“低风速技术”时代。中东部和南方区域风电未来发展“可为”,低风速风机未来“可为”。从另外维度来说,只要国家制定支持政策,按照设计节奏来解决弃风限电等问题,通过这些低风速风机的来开发对应的可开发容量,我国的2020-2050国家战略以及对国际的碳排放承诺是可以兑现。
按照每年2000万的建设容量计算,到十三五末期,低风速区域将会为社会效益贡献的增加值,不少于为社会节约标煤7,2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941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8万吨,减少氮氧化物16.37万吨,社会效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