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的创新点,特别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更高效率利用从而实现商业成功。
(2)私营部门关注经济效益,而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需要政府的规制与监管。私营部门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容易出现如下问题:重视施工利润,忽视运营维护效益,从而产生短视行为;收取高额票价,从而造成公共服务覆盖面窄,以及不公平的现象;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对公共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将投资集中在能带来经济回报的设施,忽视了对环境保护,员工安全与福利,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投入。从目前PPP实施的现状来看,第一个问题已经出现,迫切的需要引起重视。
(3)公众参与能减少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情况。可持续发展要求公众在公共事务中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大大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保护公众利益,社交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也让这一要求得以成为现实。公众可以有效监督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例如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公众可以干预政府错误的投资决策,例如厦门PX项目事件;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例如在城郊与农村的供水服务投资分散,回报率低,私营企业通常不愿意投资,由当地居民自营的小型供水设施能有效弥补这一公共服务的缺位。但是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需要有效的引导与组织,避免造成负面效果。目前政策层面正在制定的《PPP信息公开条例》希望能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联合国欧经委推出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人为本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s)善治指导原则(草案)》,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PPP模式的最终愿景,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强调PPP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是希望政策制定者明确推进PPP模式的正确路径,稳健的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对于社会资本而言,对国家实施PPP模式的长远目标有清楚的认识,有助于规避短期的投机行为,布局有长远利益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