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修复是指利用土壤动物的直接作用(如吸 收、转化和分解)或间接作用(如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而修复土壤污染的过程。土壤中的一些大型土壤动物,如蚯蚓和某些鼠类,能吸收或富集土壤中的残留有机污染物,并通过其自身的代谢作用,把部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低毒或无毒产物。
4、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
结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修复方法,形成联合修复技术,不仅能提高单一土壤污染的修复速度和效果,还能克服单项技术的不足,实现对多种污染 物形成的土壤复合/混合污染的修复,已成为研究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重要内容。
5、生物修复的优点和局限性
生物修复的优点
(1)高效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各种因素(如光解、水解等) 作用下会降解,但速度相对缓慢,而生物修复的作用就是可以加速其降解,因而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2)安全性。多数情况下,生物修复是自然作用过程的强化,生成的最终产物是 CO2、水和脂肪酸等, 不会导致二次污染或污染物的转移,能将污染物彻底去除,使土壤的破坏和污染物的暴露降低到最小程度;
(3)成本低。生物修复是所有修复技术中费用最低的,其成本约为焚烧处理的1/3~1/4;
(4)应用范围广。生物修复能同时修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是在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如建筑物或公路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也能顺利进行。
生物修复的局限性
(1)受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的限制。某些生物只能降解特定的污染物,也就是说,一种生物不能降解所有种类的污染物,一旦污染物的种类、存在状态或浓度等发生变化,生物修复能力便不能正常发挥,有机污染物浓度过高会抑制生物的活性,使生物降解无法正常进行;
(2)受环境条件制约。温度、湿度、pH及营养状况也影响生物的生存,从而影响生物降解。环境因子对生物降解的影响很大,这也正是当前生物修复在实验室研究较多,而实际应用较少的原因之一。
(3)负作用。生物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可能会使地下水污染,也可能会引起植物病害,繁殖过量时会堵塞土壤的毛细孔,影响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等;被降解的污染物生成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毒性、迁移性及生物可利用性等可能会加强,从而造成新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