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电力政策 > 正文

甘肃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将提高高低压电器技术等工艺

2016-10-11 10:51:33 来源:

领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1.新能源。开发光热发电系统、多能互补供能系统、生物天然气、区域特色建筑一体化光伏光热组件、有机废弃物沼气规模生产技术、高效蒸发冷却采暖、超低温空气源热泵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核电、氢能辅助装备和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深海深地油气、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技术,加快超导电站技术装备集成应用和智能电网发展。提升能源互补能力,建立新能源消纳技术支撑体系,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进步基地。

2.新材料。研发镍铜钴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铅锌及轻合金新材料、高纯及稀贵金属新材料、炭素特种材料、化工新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制品及其应用技术产业化,突破三元前驱体、新型生物质材料、超大规模和特殊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3.智能制造。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积极支持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材料设计合成与加工,推进数字制造、可持续制造、纳米制造、柔性电子制造、增材制造、产品个性化定制、先进成形与连接等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4.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强原研药、首仿药、现代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合作和中医药产品国际注册认证及推广应用。

5.信息技术。加强类人智能、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微电子与光电子等研究,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等装备研发和综合应用,加大集成电路、工业控制产品、感知设备、卫星导航、航空电子电器、行业应用软件、计算机芯片、网络安全产品研发和推广。

6.节能环保。发展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与产业。研发高精度在线实时监控与预测预警技术,加大高效煤粉锅炉、蓄热换热装备、节能电气设备、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技术设备、资源循环利用设备、绿色再制造和节水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建立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等领域关键技术应用。

7.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应用移动互联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天地一体化技术,推动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4D打印技术等发展,重视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燃气泵等新一代能源技术。

(三)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展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农机装备、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智能农业,推动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加工、储运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融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专栏16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1.突破生物育种、航天育种关键技术,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推广粮食丰产、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治理等技术,开发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技术,建设环境安全、清洁生产、生态储运的农产品安全技术体系。

2.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科技支撑玉米制种、瓜菜花卉制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

3.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绿色生态加工基地,提高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快培育竞争力国内一流的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

4.推进农村信息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集信息服务、生产调度、经营管理、资源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大数据平台。

5.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电商,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兴业态。

6.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开展农村医疗卫生与营养健康、人居环境、饮水安全、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低成本集中式农业住宅技术开发与示范,加大农村集中式沼气、分布式风光能源等新型能源设施建设。

(四)促进服务业融合创新。

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统筹科技资源,完善政策环境,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能力较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服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转制,开展市场化经营。加快科技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推动科技服务机构牵头组建以技术、知识产权、标准为纽带,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服务联盟,开展协同创新。

专栏17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1.实施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工程,开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2.建设兰州科技大市场、张江兰白技术转移中心、北大技术转移甘肃中心等,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客创业服务、技术交易转移服务。

3.组建甘肃省科技服务发展联盟(中心),完善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科技服务平台、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平台、创业孵化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科技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4.建设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创新创业、投融资、公共服务、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5.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业企业,执行加计扣除政策。

6.提高科技服务业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

7.完善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将科技服务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推进科技创新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建设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和平台,推动科技与文化、金融、物流、信息、旅游等服务业态的融合创新,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专栏18科技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1.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等新兴服务业。

2.加强虚拟现实、文物保护与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考古装备等技术研发与集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数据库。

3.加快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西北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园和超级计算联盟建设发展,搭建全国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平台。

4.发展智慧产业,建设集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旅游、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三网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APP终端发展。

5.发展排放权、排污权、碳收益权等为抵(质)押品的绿色信贷。

六、科技支撑和改善民生

围绕科技脱贫、医疗保健、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重大需求,加快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实现科技的包容性、普惠性、个性化发展,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福祉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技脱贫技术集成示范。以提高贫困地区内生发展为动力,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带动人才、技术、信息、管理、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逆向流动,瞄准贫困县、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发展需求,依靠创新驱动,突出创业脱贫,营造双创环境,构建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服务和培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引领。

专栏19科技脱贫技术集成示范

1.开展科技精准脱贫工作。实施“一县一项目一产业”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建立一批民生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广普及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培育发展一批农村科技新兴产业。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名科技特派员和2户科技示范户,每个贫困县培育2个科技脱贫示范村。

2.建设“星创天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围绕科技特派员、农村中小微企业、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农村创新主体,提供创业创意空间、创业实训基地,构建科技咨询、质量检测、科技金融、创业培训辅导等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星创天地”200个。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和农村人才培养基地。

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权威指南在这里朋友圈热传垃圾分类列表 官方发声:错的!

近期,一张包含103种垃圾的垃圾分类列表在网上热传,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这4个分类下,每一类都列出了20多种垃圾。因为内容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