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大型检修工程 优化电网结构
为配合500千伏明州变22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建设,4月14日至16日,220千伏梅梁变全停三天。全停前,梅梁变近35万千瓦负荷需转移,宁波海曙区西部电网迎来电网方式的重大调整。
梅梁变是宁波市鄞州区西部唯一一座220千伏变电站,该工程涉及9座110千伏变电站,以及一级重要客户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二级重要客户毛家坪水厂和北渡泵站。
为保障梅梁变全停期间电网运行安全,宁波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认真梳理市区西部区域内各项工作,结合220千伏宁西变整体改造后110千伏配套送出、110千伏仕港变迁建等多项工程,临时调整电网结构,为梅梁变全停创造条件。调控中心还联合建设部、运检部等部门不断优化停电方案,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停电3天方案。
今年春节后,宁波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对涉及的重要设备深入排查隐患,并及时完成整治。梅梁变全停期间,该公司成立指挥部,开展联合办公,做好应急准备;输电运检室、鄞州区供电公司组织人员特巡相关线路,重要变电站恢复有人值班;针对重要客户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调控中心制定了三套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营销部派人24小时驻守机场,并配备浙江省容量最大的发电车。
本次梅梁变大型检修工程完成后,改由500千伏明州变供电,彻底解决了原姚江—洪塘—梅梁220千伏线路供电压力,优化了区域网架结构,缓解了500千伏姚江变、天一变供电压力,提升了区域供电能力。本次工程也是未来宁波电网分层分区发展的重要一步,促进宁波电网分层分区更加合理、网架结构更加优化。
采取集中检修模式 减少停电时间
针对宁波电网2017年停电项目多、风险大的特点,宁波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制定年、月、周计划,落实各项电网风险防范措施,采用电网集中检修模式,实施停电计划刚性管理。
3月17日,220千伏蔡郎变110千伏设备集中检修工程启动,200余名检修人员在吊机的轰鸣声中投入紧张的检修工作。这是自2003年6月蔡郎变投运后的首次大规模一次设备改造。
3月17日至24日,来自宁波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和宁波送变电建设公司的近200余名检修人员分为4个大组,引导6台吊机有序作业,开展28组110千伏刀闸的更换工作。宁波供电公司通过采用集中检修模式,比集中前缩短了75%的停电时间。
从2015年开始,宁波供电公司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集中检修研究,根据电网结构、负荷情况,对宁波地区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集中检修条件进行梳理,并编制宁波电网“集中检修”清单,做好现场安全措施。
为优化停电工程方案,宁波供电公司调控中心提早谋划,多方调研,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将整个工期分阶段实施,并全程跟踪停复役操作;严格按照“缩短全停时间、管控单停风险”的原则,明确每一间隔停电顺序及停电时间,并做好详细的事故预案,强化电网监控;各专业技术骨干现场提供技术支撑,调控中心24小时掌控工程进度,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今年,宁波供电公司计划安排3座220千伏变电站、19座110千伏变电站全停集中检修,制订《2017年重大停电项目分析报告》,并开展重大方式变动交底会,制定相关事故预案,开展针对性反事故演练,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业扩服务效率更高了
——福建电力客户经理工作平台上线小记
记者王山林 通讯员 陈艳
11个客户经理,825个10千伏业扩报装在建项目,人均75个项目。这么多项目要提供业务指导、收集客户需求,而且要负责从申请至送电全过程业务办理,客户经理能忙得过来吗?“能!依托福建电力客户经理工作平台就能,而且能做到井井有条、忙而不乱!”福建福州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陈鑫说。4月17日,该平台在福州供电公司成功试运行一个月后,在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正式上线,全面推广应用。
福州供电公司对内挖掘业扩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对外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自主研发客户经理智能化辅助业扩全过程管理工具,推进“互联网+”营销业务深度融合。该项目从2016年4月起开始前期策划,历时11个月,于今年3月15日在福州供电公司本部试运行。
该平台基于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营销业务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围绕信息定制灵活性、日常操作易用性、全程数据互通性三个原则开展。平台以界面集成、接口调用的方式进行,集工程规划、进度管理、偏差管控、流程催办、项目评价等功能为一体,在智能化辅助客户经理跟踪管控项目的同时,将客户经理日常线上线下的工程日志工作纳入平台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作为客户经理,日常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要跟踪业扩流程节点办理情况,以往我基本是电话催办、人工记录。不但要和客户沟通,还要跟踪内部业务部门办结情况,还要提醒自己注意流程节点。工作量大不说,事情一多就混乱。”该公司客户经理姜维伟介绍。
“平台上线以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平台中,在姜维伟的客户经理页面,他目前负责的47个专变类工程,按照工程时间、工程类型、流程节点等进行了分类,他需要处理的问题以待办的形式体现。他可以通过平台用系统短信方式通知客户和业务相关部门,进行跟踪处理及督办。只要临近时限要求,系统会自动预警和提醒。“现在我每天需要做哪些工作直接看‘待办’就可以了。我在平台上的每一个动作,系统会自动形成工作日志。这也是对我日常工作的一种有效监督。平台节约了大量对内对外的沟通、催办时间,能让我把更多精力放到解决问题中去。”姜维伟说。
对客户来说,通过系统短信的方式推送待办事项,客户可以了解到项目即时的进度、下一步流程和责任部门,保障了客户知情权。客户经理也可以主动开展客户侧环节进度管理,提醒客户尽快完成自身需要办理的事项。
据了解,福建电力客户经理工作平台目前上线的仅为首期电脑端。后续,福州供电公司还将继续跟进系统二期开发,推进手机移动端应用。同时,该公司还将扩展功能,把供电能力信息、标准作业卡、方案模块等嵌入APP,实现现场勘察、竣工检验等电子化办公,让业扩服务更加便捷贴心。
队伍强则企业兴
——湖北武汉供电公司着力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记者 邹祖虎
如何激发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企业上下心齐干劲足,促进电网发展更好、供电服务更优、企业实力更强?4月12日,来自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38家单位的工会负责人实地考察了湖北武汉供电公司后,总结出一个答案——队伍强则企业兴。
思想素质强 行动导向好
武汉供电公司认识到,企业和电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从2016年开始,该公司确立“稳定至上、专业争优、稳健改革、荣誉必争”的工作主线,强化创先争优的工作理念,不断激发职工队伍内在动力,引导职工与企业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近年来,武汉供电公司坚持党管队伍、党管人才,实施党建“十大工程”,引领职工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每年开展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根据职工所想、所盼、所需,开展职工思想教育引导系列活动,建立领导干部与一线职工“网络对话”机制,拓宽领导干部直接联系职工的渠道。
武汉路灯管理局小灯班班长彭枫30年如一日,累计修复背街小巷路灯近8万盏,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被评为“荆楚楷模”,荣登今年1月中央文明委“中国好人”榜,是武汉供电公司职工的先进榜样。
彭枫只是武汉供电公司在选树典型、强化引领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之一。从2016年开始,该公司以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开展“武汉电网星”评选活动,每季度评选10名先进个人(团体);年底举办颁奖典礼,表彰10名年度卓越人物(团队),通过“点亮一颗星、照亮一群人”,弘扬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专业素质强 成长平台多
一直以来,武汉供电公司存在着高技能人才短缺、结构性缺员等问题。该公司通过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广泛开展全员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涌现出125名各级专家人才,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88.9%,人才当量密度为1.0785,并连续八届蝉联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职工技能运动会团体冠军。
武汉供电公司着力建设培训“矩阵”,建成技能培训基地和管理培训基地,所属各单位分别建设专业实训场地,使在职职工每年培训时间不低于56学时,全员培训率达到96%。其中,电缆实训室、户外智能化配电实训场、装表接电和电能信息采集实训室、典型客户配电实训室等配备齐全。
武汉供电公司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围绕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经营管理等企业中心工作,引导职工比学赶超;广泛开展岗位练兵,以班组为单位,由班长带职工、师傅带徒弟、先进带后进,通过现场演练、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展技能练兵;广泛开展技能比武,采取“班组循环赛、专业分片赛、集中总决赛”等形式,发动超过4.5万人次参加各类竞技比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按照“一年入门、二年入行、三年成熟、四年成才、五年拔尖”的目标,武汉供电公司每年为新入职职工量身定制“15年职业生涯规划”、职工成长成才“导航图”;建立“成长成才动态培养档案”,动态管理职工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信息;出台《一线职工成长成才奖励办法》,开展关键岗位交流、上挂下派、总经理(主任)助理挂职锻炼等工作,加强绩效考核,为人才培养不断提供政策激励。
创新素质强 发展动能足
武汉供电公司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化职工“精益求精、细节出彩”的工匠精神,推动个人岗位成长和企业创新发展。
武汉供电公司加强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十三五”创新发展纲要,明确了创新原则、创新重点、创新主体;成立创新领导小组,督导做好立项审查、过程督导、评价评估、总结验收、表彰奖励的全过程管控;完善创新奖励制度,设立管理创新、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等奖项,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
此外,该公司强化“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理念,依托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QC小组等载体,加强前瞻性政策研究分析;聚焦现阶段企业管理中横向协同、末端融合等问题,以及安全管理、调度运行等9大专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114项创新课题,提升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2016年,该公司在全省率先完善四级对标体系,32篇典型经验入围入选国网湖北电力典型经验库,获得授权专利50项。
4年前,武汉供电公司在输电运检室成立首家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前,累计申报创新项目28项,发布12个项目成果,荣获2项国家专利。
据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湖北省劳动模范王磊介绍,通过创新驱动,在职工总数不变、工作量逐年增长的情况下,设备跳闸率、外破故障率分别下降40%和60%。工作室自主成功研制的跨江铁塔航灯自控装置,有效解决了跨江铁塔长期人工值守人员费用高、安全隐患多的问题,实现了跨江等重要断面的输电线路“零跳闸”。
目前,武汉供电公司已建成了11个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取得了160项专利授权,获得了15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管理创新成果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