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的,而且这个差异有时候会很大。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由于季节性的变化,这个来源也会有所变化。但是尽管有这样一个复杂性和可变性,总的来看,我们从污染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制定角度看,因为它是三到五年的时期,而且是在一个区域里,这个成因相对来说尽管有这些变化,它是稳定的,是清晰的,是明确的。
2017-03-09 18:27:11
陈吉宁:
问题在什么地方?因为每一个城市污染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是多个原因形成的。所以每个城市在采取污染控制措施的时候,不会采取同一个措施,只控制工业污染,燃煤不控制,不可能。因为这样的成本代价太高,各地都会采取多种措施综合举措来进行。综合举措背后就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你控制谁不控制谁,必然涉及到利益问题,从不同的利益角度看,就引发了对一个本来清楚的、客观的污染成因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有意歪曲,带来一些混乱。这是我想给大家解释的一个问题。
2017-03-09 18:30:32
陈吉宁:
另外,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专家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技术领域对PM2.5的成因给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些见解不是针对一次源,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而是对于二次生成的机理有不同的见解,就是说到底怎么生成的?这个问题也是很自然的问题,因为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化,比如说最近两年PM2.5的二次生成的部分在增加,这里面当然涉及到一些机制机理的变化,专家就要研究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不是对源解析的否定,是对认识的深化,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非常重视这些研究,对每一个严肃的研究,我们都认真对待。
2017-03-09 18:31:24
陈吉宁:
但是我也坦率地告诉大家,这里有一些不严谨的研究,带来了很多误解。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可以上升到决策层面,比如说,我们在今年的工作计划当中,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就加强了,但是更多的研究还在学术讨论中,还有很大的争议,还不能够上升到科学决策层面。同时由于每个研究者所在的地域不同,采样时间不同,方法不同,观测角度不同,不是从系统的角度、从一个大区域的尺度,研究污染源的问题,所以得出的一些结论还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我们还要让这些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防止对一些学术观点的过度解读,从而造成社会的误解。环保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帮助做源解析,比如说,我们不仅建立了京津冀地区PM2.5监测网络,而且建立了源解析的组分网,而且建立了走航系统,可以观测污染源是怎么传输的,来帮助各地进行源解析。
2017-03-09 18:35:43
陈吉宁:
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加强科学家、管理者和媒体公众的对话,把这些复杂的、学术性的问题给大家讲清楚,不要带来误解,也可以指导地方更有针对性,更好地科学决策、治理污染。谢谢。
2017-03-09 18:36:08
深圳卫视记者:
请问关于“红顶中介”的问题。在多年以来在环评工作上一直存在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一种“红顶中介”,可以说它已经成为简政放权的一块绊脚石,也成为环评工作公平客观的一大拦路虎。记得您曾经在2015年记者会上这么说到,环保部直属单位的环评机构要率先实现脱钩,地方环保部门在两年之内要分批分期实现脱钩,而且当时您还有一句话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说的是绝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请问,目前这项工作推进的情况怎么样?下一步在环评攻坚战上,我们又有一些什么样新的改革举措呢?谢谢。
2017-03-09 18:36:40陈吉宁:
谢谢你的提问。这项工作是从2015年开始的,当时是落实中央巡视组关于环保专项巡视的反馈意见,另外,结合国务院“放管服”的改革要求,2015年年底,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率先完成了脱钩,到去年底,所有地方环保部门350家环评机构分两批已经全部完成了脱钩任务。我们是说到做到的。其中176家取消或者注销了资质,174家由原环评机构职工自然人出资设立环评公司或者整体划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不论是人还是资产,没有一家环评机构跟环保部有任何关系,我们把这件事情切割得干干净净。
2017-03-09 18:41:06
陈吉宁:
脱钩之后,目前全国共有环保机构968家,其中企业法人机构818家,事业法人机构150家,从业环评工程师10746人。从进展情况看,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