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能源产业优化升级。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市重点培育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截止2015年底,全市建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42.62万千瓦,占全省的22.3%。其中:水电方面,建成装机60万千瓦;风电方面,2011年建成来安杨郢2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为我国国内首座内陆大型低风速风力发电场,填补了我省风力发电的空白,全市累计建成风电装机容量78.66万千瓦,占全省投产风电装机60%,除主城区外所有县市区都建成有风电场;光伏发电方面,建成2个大型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2.76万千瓦,实现我市大型光伏发电项目零突破;生物质发电方面,建成投产皖能滁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2万千瓦,为我市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光大定远、南谯等农作物秸秆电厂。
(四)节能降耗取得实效,三个发展有力推动。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监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全民节能等途径,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有力推动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56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79%,“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35.7%;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48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0.2%,累计下降52.4%;单位GDP电耗为1057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3.6%。
“十二五”以来,全市能源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大。我市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主要能源需从市外购入供应。煤炭油气方面,生产用煤和成品油需全部外购。电力方面,现有发电装机容量207.72万千瓦,2015年全市电力生产量39.2亿千瓦时,占全市电力消费量的31%,69%的电力需求需从国家电网安徽主网购入供应。二是园区用能效率不高。全市仅有滁州华汇热电厂作为公共供热源,其他工业园区以分散的燃煤锅炉为主,园区热电联产建设滞后,分布式能源发展空白,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大、占地多。三是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平衡。装备制造方面,我市基本集中在光伏设备制造上,风电、生物质能等其它主要能源装备制造上几乎空白;新能源应用方面,近年来风电发展很快,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其它新能源推进偏慢。四是天然气利用力度有待加强。我市天然气利用主要集中在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及南谯、琅琊两区;天长、明光暂未接通天然气管道,天然气利用率较低。
二、“十三五”能源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能源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内形势看,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从省内形势看,我省能源发展面临厚植发展优势、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从我市发展看,已迎来打造全省重要新能源产业建设基地契机,能源发展宏观环境总体有利。各级各部门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主动作为,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我市能源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一)有利因素。
1. 外部能源供应宽松。当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降,能源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全球能源供应能力充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能源需求增速放缓,能源供应能力充足,传统能源生产产能过剩,而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成为能源供应新的增长极。“十三五”期间全国、省、市能源供应呈现宽松化,供给能力充足。
2. 内需消费刚性增长。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我国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市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紧紧围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五个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冲刺总量全省第三。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实施,能源消费将在持续提高节能水平的条件下保持稳定增长,为能源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3. 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扩大天然气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秸秆发电等政策措施。电力体制、油气投资经营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充分,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能源发展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4. 新能源资源优势明显。我市是全省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是安徽省唯一一个除主城区外所有县(市、区)均可开发风力资源的市;同时由于河谷、山谷的地形作用,风向稳定、风力品质优良,是较为理想的低风速风能开发区。全市拥有湖泊、荒山荒坡、滩涂等可利用地面资源20万亩以上,光伏电站建设资源丰富。同时,8个县(市、区)除琅琊区外,均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2015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9千公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电厂燃料,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条件较好。
(二)面临挑战。
1. 能源发展约束因素增多。更高要求实施节能减排、控总量、减煤炭、防污染和降碳强度等措施,进一步约束能源发展;土地补偿、拆迁安置和邻避效应等社会问题,加大能源项目规划选址难度,一定程度制约能源项目顺利建设。
2. 节能减排面临压力。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存在粗放使用,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污染大气环境,雾霾已经成为大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危害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巳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仍待加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势在必行。
3. 能源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清洁能源利用成本明显高于煤炭,节能环保改造也将增加利用成本,带来全社会用能成本上升,影响下游用能企业经济竞争力,加大经济平稳发展风险。
三、“十三五”能源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话讲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坚持节约、清洁、绿色、安全的发展方针,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优化能源结构为主要目标,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冲刺全省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原则。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作为能源发展的未来趋势,着力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发展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高效环保机组,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推动绿色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 革命引领,创新驱动原则。把能源革命作为能源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创新作为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当前能源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立足我市能源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在低风速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实现能源保障和产业升级协调发展。
3. 自主保障,合作并举原则。坚持稳步发展传统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全市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在满足区域内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需求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煤炭、电力、新能源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利用我市与两淮煤炭基地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热电联产。促进与周边地区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吸引省外新能源企业来滁投资发展。
4.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原则。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能源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推进能源扶贫工程。一方面要立足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对促进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能源发展,提高完善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772.91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以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85万吨左右,占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30%左右;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6%,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50万千瓦。
专栏1:“十三五”时期滁州市能源发展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