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煤电行业一则重磅新闻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吉林等8省份的15项煤电项目因不具备核准建设条件而被取消,涉及装机1240万千瓦。国家对于地方煤电建设的监管,“第一只靴子”已经落地。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火电新增装机量仅为60万千瓦,创近年来新低。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火电建设已经站上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就此,记者专访了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邹骥。
政策和市场都在促使煤电建设减速
当前火电装机单月增长已经降至60万千瓦,您觉得装机增速迅速降低原因是什么?
邹骥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就地方的煤电建设发文,对地方审批煤电项目进行指导,到近期火电单月新增装机只有60万千瓦,这也说明宏观指导意见已经开始见效。另外市场本身也在管着这个行业,现有的机组都利用不充分,还往里边投资,就很不明智了。
当然有一种观点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万一未来经济再次过热呢,会不会出现电荒?因为上世纪末期也停了一段时间的煤电投资,2002年以后出现了电荒。
但是我觉得当前的形势和当时不同。首先,过剩装机比较多;其次,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会发生结构性变化,当时的经济周期是靠化工、水泥、钢铁、建材等重工业来支撑的。
但是下一轮高增长,服务业和知识型产业将是新经济的增长点。总体来讲,飞跃性的用电增长可能性不大。
从全球的趋势来看,电力系统的低碳化是早晚的事,甚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的标准,现在煤电装机过剩正是一个通过严格控制新增煤电投资进行能源结构流量调整的机会。中国加入了《巴黎协定》,而且中国也要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可能无视这种约束。执行《巴黎协定》要逐渐地落实到经济体的内部,落到企业,落到能源。所以早动手,比不动手、晚动手肯定要好。另外,我们尽早地自觉地实现电力的低碳化,对我们的能源安全、空气质量,以及满足全球碳约束,都是有利的。